上海市民两年间提出16万条“金点子”:聚焦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

频道:银行理财 日期: 浏览:0

今年7月17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成立两周年。一组数据显示,两年来,上海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随着建议征集机制不断完善,建议渠道不断拓宽,市区建议征集部门两年里共收到市民建议意见超过16万条,报送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建议采纳率达98.5%。越来越多的市民成了“建议人”,他们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一大批“金点子”、“好声音”,化作人民城市建设的“金钥匙”。

市民的“金点子”都聚焦了哪些问题?推动了哪些事项得到改进?日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数据新闻团队对市人民建议征集信箱收到的6044条建议进行了大数据分析和梳理,试图让上海市民的“好声音”听得更真切。

6044条民声:人民城市怎么“建”最聚焦

两年来,疫情防控始终是超大城市面临的严峻考验,无疑是市民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梳理发现,6044条建议意见中,有近一半都与疫情防控相关,其中明确围绕“疾病预防控制”提出的建议意见就有2550条,且大多数均是在申城本轮疫情期间提出的。2550条建议意见中,27.7%的建议围绕“核酸检测”提出,如加强社区核酸检测大筛秩序的管理、优化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开展、为特殊人群提供差异化核酸检测服务等等;33%的建议则关注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和落实,如小区如何封控时如何保障民生需求、如何开展物资保供等等;20.8%的建议则是市民从切身感受出发,希望社区提升小区的管理,有效开展防控;还有约18%的建议意见聚焦居家隔离政策的完善。除了明确就疫情防控提出的建议之外,关于“随申办”如何提升服务为疫情防控数字赋能,关于社区如何利用好各方力量提升管理和服务的建议也不少。

不过,关于疫情防控的建议意见有当前阶段的特殊性。6044条建议意见中,关于如何让城市更美好的建议意见更值得关注。

人民城市该怎么来建设,身处这座城市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愿景。聚焦“城市建设”实际问题提出的691条建议中,市民们最为关注城市公共区域的建设,一江一河滨河岸线的打造、五个新城的规划、街区面貌提升等主题,吸引市民们直抒己见;有的市民则更盼着物业小区面貌得以改善,老旧小区如何“美丽家园”、既有多层如何加装电梯、停车难如何缓解,都是建议意见的主要话题。此外,城市公园的布局建设、社区各类设施的配套也备受市民关注。

紧随其后的,是434条围绕“交通出行”提出的建议意见。可见,市民对于大城市的出行是否顺畅关注度较高。其中,190条建议意见关注轨交、公交、高架等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这些建议意见大多非常具体,有大居的居民们建议轨交线路尽快延伸覆盖;有车主们呼吁完善交通设置,让上下班通勤少一些拥堵;老年人们则比较关心公交线路、社区巴士的走向,希望串起医院、菜市场、金融网点、政务服务中心等各类民生设施。111条建议意见关注公交、轨交等公共交通的乘坐体验,市民们建议增加班次、减少等候、改善车厢拥挤度、增设关爱特殊人群的“暖心车厢”等等。

除了硬件上的提升,如何改善各类民生服务,也是市民的热门议题。其中,又以关于公共卫生、教育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建议较为集中,均有数十条至百余条不等。以教育为例,市民的各类建议意见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如“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将医疗常识编入义务教育的内容”“‘双减’政策下如何规范教培机构的经营”“改善老年人群求学难”等等。

此外,户籍管理、市场交易、交通执法、噪声污染等城市管理的话题,也收到了不少市民的真知灼见。

330条“金点子”:社区管理、城市生态、一江一河都是热点

两年来,市民提出的一个个优秀“金点子”正通过人民建议征集的成熟机制,以摘报的形式直接呈送到市、区领导案头。据统计,市区建议征集部门两年间共上报了330条“金点子”,人民建议正在为超大城市的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提升城市建设、改善公共服务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市民的智慧,在哪些方面推动了城市作出改变?

330条“金点子”中,关于“城市建设”的76条位列第一。词频分析发现,“小区”“改造”“公园”“滨江”“规划”等都是热词。可见,围绕城市建设上报的重要人民建议中,既有“老、小、旧、远”的“小切口”,也有“一江一河”“城市更新”的“大视角”。这些建议带来的变化有迹可循:杨浦区市民杨士兵漫步杨浦滨江后有感而发,提出了“打造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人民城市示范区的建议”。杨浦区文旅局采纳后,对区域内文物保护建筑、优秀历史建筑等均已实现了二维码铭牌上墙,杨浦滨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市提升;徐汇区市民邵文斌建议徐汇滨江沿线增设运动设施,完善15分钟运动健身生活圈。如今,滨江沿线“水岸汇”中增设一批市民喜爱、安全灵活的健身器材,提供免费租借服务;小区加装的电梯能否实现智慧化管理,小区建筑垃圾能否利用“可移动垃圾箱”来快速清运,老小区治理停车难能否出台相关指引……这一个个建议如今也都成了小区管理的好措施。

△市民在杨浦滨江水厂栈桥上跑步健身。 黄尖尖 摄

56条涉及“卫生健康”的“金点子”,助力了申城开展疫情防控。过去两年来,地铁站售卖口罩、在流调电话中加挂电子标签、在全市推广覆盖“场所码”、“随申办”可查询核酸检测结果等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的背后,都有着市民“金点子”的功劳;推进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完善互联网医院配药后的自提服务、开展救命利器“AED”的急救培训等多条建议,也改善了城市的医疗卫生服务。

△图为世纪大道站内的口罩贩卖机。口罩贩卖机进地铁也源于一则建议的推动。

此外,31条关于“交通运输”的“金点子”、19条关于“文体旅游”的“金点子”中,也有不少市民感知度较强的建议。如文化场馆假日延长开放时间、完善“一键叫车”服务方便老年人出行、为适跑公园加装储物柜等等。

人民智慧是一座“富矿”。过去两年来,越来越多的职能部门在做政策、推项目前通过人民建议征集平台主动去倾听民声、吸纳民智。据统计,过去两年里,上海各区和各职能部门开展了151次主动征集。在征集话题上,41次征集围绕“民生关切”话题,32次征集事关城市“规划建设”,24次征集是为了完善“政策法规”,15次则在推进“实事项目”前主动倾听。“主动征”使公共决策更符合群众期待、贴近群众生活、契合群众需要。

3590名建议人:从9岁到90岁,人人都能参与

去年12月29日,在2021年度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总结会前,市委书记李强会见了上海市优秀人民建议获奖者代表。他们中,有普通的退休市民、有外企工会主席、有基层干部、有B站“UP主”、有小学生、有外籍人士等等。从他们身上,或许可以粗略地给申城的热心“建议人”群体画个像:他们不分老幼、不分职业、不分地域,甚至不分国籍,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住在上海、来过上海、热爱上海。

数据分析也反馈了同样的结果:6044条建议意见,共由3590名建议人提交。这3590名建议人,年龄最小的仅有9岁,最长的今年已经90岁。梳理显示,两年里,绝大多数建议人都不止一次提出自己的建议意见。通过“提建议”的方式表达诉求,有序参与城市治理,已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进一步分析可知:28岁至50岁区间里的市民更乐于提出建议,尤其是35岁至40岁的市民,是提交建议意见的主力军。

△市民扫描二维码即可参与献言建策。

一批“建议达人”脱颖而出。两年里,1984年出生的建议人薛文以提交了84条建议意见遥遥领先。他是浦东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两年里,他不仅从自己的职业出发,提交了大量方便市民求医问药的建议,还对社会和民生焦点问题主动思考,就疫情防控、社区管理等一系列话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意见。去年5月,他发现医院就医需要预约且高度依赖公众号平台来操作,给老人们带来不便,他由此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上海市卫健委采纳建议,回应称正在探索推出医疗服务的适老化改造。这则建议也得以获评2021年度的优秀建议。

“95后”建议人吴豪则以7次提出建议意见、4次被摘报的高“命中率”表现抢眼。从一名大学生村官到一名优秀基层干部,他说人民建议征集陪伴和见证了他的成长。他的建议,曾推动上海“十四五”规划开展线上征集、“网上问策”。他说,人民建议征集让每个市民都能亲身参与城市发展和社会治理。

市律协工作人员陶丽萍两年间热心关注老年群体,提交了大量建议意见。其中,关于完善上海居家适老化改造政策、充分发挥餐饮老字号企业优势共建社区“长者食堂”、让特殊人群“离线码”领得到用得了等4则建议被摘报,助力政府办好老年人的事。

两年来,借助人民建议征集平台,一批建议人成了“建议明星”。用视频关注城市无障碍设施的轮椅人士赵红程既通过建议为自己发声,也希望能由此促进城市进步;嘉定区古猗小学五年级学生丁梓轩提出将社区公共用房改造为青少年活动场地,在社会治理中发出孩子们的好声音;土耳其人诺扬·罗拿爱管“闲”事,提了不少改进社区管理的建议,他也被亲切地称为“洋啄木鸟”。他说,因为他是上海的一分子、上海的一部分、是一个上海的市民,通过提建议促进城市发展是他应该做的。

△土耳其人诺扬·罗拿。

数据显示,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了“建议人”的队伍。6044条建议意见中,2310名建议人于今年上半年就提出了高达3862条建议意见,超过了2021年全年的2009条。人民建议征集正成为公众有序参与城市治理的最佳通道之一,而善于提建议的上海市民也正成为这座城市的强大“软实力”。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毛锦伟 连俊翔

隔热门窗品牌

隔热门窗品牌

高端铝合金门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