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上海数万条产妇信息被倒卖牟利宝妈竟是遭“最信任的地方”出卖2、上海多区收到报警全国15万受害者手机内隐私被破解,有人全家被骚扰3、事发上海女子在出租屋被害,一个苹果核耐人寻味……警方追凶23年→
上海数万条产妇信息被倒卖牟利宝妈竟是遭“最信任的地方”出卖
“您好,我是某某摄影工作室的,你现在是否有拍摄孕期照、满月照的需求,我们现在有活动……”明明没有在相关商家处登记个人信息,众多新生儿妈妈却收到了这样的推销电话。
近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这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某某、刘某某利用其职务便利,将公司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取的产妇个人信息非法出售给他人,牟利共计人民币31万余元。
月嫂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售卖产妇信息
上海静安区检察院介绍,涉案公司承包上海部分医院产房月嫂服务业务,王某某则是涉案公司派驻在医院的文员,负责登记母婴信息等工作。2020年7月,经营摄影工作室的邹某某到某区中心医院拓展新生婴儿摄影业务,就在这里,他偶然搭识王某某。邹某某在了解王某某的工作后,与王某某商议,从其手中购买掌握的部分在院产妇相关信息,包括婴儿父母姓名、联系电话等。在利益诱惑下,王某某欣然同意。
然而,王某某并不满足于此,她又拉拢涉案公司的总文员刘某某,因为刘某某手中还掌握其他医院内月嫂业务汇总的产妇信息。王某某说服刘某某将这些信息转发给自己,刘某某在利益驱使下,也加入了这场非法交易。
就这样,他们三人形成了一个信息贩卖链条,邹某某不断从王某某处获取大量产妇信息,用于推销自己的新生婴儿摄影业务,王某某则在中间赚取丰厚利润,同时还将部分利润分给了刘某某。直到2023年6月15日,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公安分局接到线索举报,该案遂案发。
提起公诉+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2024年5月10日,该案移送至静安区检察院审查起诉。经补充侦查,最终查明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间,犯罪嫌疑人王某某为牟利,单独或者利用刘某某非法获取涉案公司在提供服务期间登记的母婴信息,将上述信息出售给邹某某(另案处理)用于推销新生儿摄影业务,后邹某某向王某某支付钱款共计31万余元,王某某将其中16万余元转给刘某某。现查明,王某某出售的公民个人信息达3.9万余条,刘某某出售的公民个人信息达3.8万余条。
检察官认为,犯罪嫌疑人王某某,刘某某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收集到的公民个人信息,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出售信息条数、违法所得金额超过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标准10倍以上,情节特别严重,应当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二人刑事责任。
“王某某、刘某某侵害众多个人权益,并且这些个人信息涉及对象特殊,导致众多新生儿妈妈遭受电话推销骚扰,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静安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室检察官徐衍表示,这类案件性质特殊,公民个人维权成本高、难度大,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最为适当。
10月28日,静安区检察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被告人王某某、刘某某提起公诉。此外,检察机关还提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请求判令二人支付公益损害赔偿金,永久性删除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并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公开赔礼道歉。
以案促治,制发检察建议
在对王某某等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提起公诉后,检察官对案件进行复盘。“王某某、刘某某等人的犯罪行为从侧面反映了涉案公司管理存在漏洞。为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在案件办理期间我们主动联系涉案公司负责人,深入了解涉案公司的业务流程、信息管理机制以及员工管理等内容,并听取公司意见和反馈,确保检察建议内容的针对性与可行性。”承办检察官说。
结合上述调研情况,检察官发现目前涉案公司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未依法制定个人信息处理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二是未定期对从业人员开展个人信息处理安全教育和培训;三是未定期对处理个人信息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的情况进行风险评估。
为切实防范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从源头上加强母婴个人信息保护,11月4日,静安区检察院向涉案公司制发检察建议,从严格规范和合理确定相关个人信息处理的操作权限、加强技术监管,设置风险预警处置机制、强化员工个人信息安全教育制度等方面出发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
涉案公司负责人表示,后续会根据检察建议内容成立专门整改小组,扎实推进各项整改措施落实落地。
转自:澎湃新闻
来源: 新民晚报
上海多区收到报警全国15万受害者手机内隐私被破解,有人全家被骚扰
极具诱惑力的广告极具隐蔽性的手法极富杀伤力的催讨……最终是逼人上绝路的节奏!
坊友们听说过“砍头息”吗?
砍头息
高利贷或地下钱庄给借款者放贷时,先从本金里面扣除一部分钱,这部分钱称之为“砍头息”。
例如,出借人借给借款人10万元,但在给付借款人款项时直接扣除2万元利息或服务费,借款人实际到账8万元,但借据或合同上记载的数额为10万元。?
要知道这“砍头息”可是害人匪浅!
借3000元,到手仅1250元
逾期不还?短信轰炸联系人
今年7月,家住普陀区的黄女士突然遭到短信轰炸,原来,黄女士的哥哥一不小心跌入了“砍头息”陷阱,结果全家人都遭了殃。
黄女士立即拨打了报警电话——“我哥要借3000块钱,让他下载一个APP,然后对方给他了1250,并告诉他第二天要还3000元,我哥就没当事情,然后就一直轰炸他,他电话不接就轰炸我,说我是他的紧急联系人”。
跌入“砍头息”陷阱的是黄女士的哥哥小黄,最初吸引他的是一条带有APP下载链接的广告短信,点开短信链接,名为“福心分期”的手机APP就被打开,18000元的贷款额度“天数长 利息低 包下款”的广告词,吸引小黄上传了个人信息。
“因为刚刚工作,所以说手头上也没多少钱,自己开销也比较大,向家里亲戚朋友开口借又不太好。正好机缘巧合收到一条短信,我想这也挺好。”
令小黄没想到的是,实际到账金额只有1250元,7天后竟然要还是3000多元。
借款3000元,实际到账1250元,“砍头息”竟然要1750元,周利率高达58.3%,年化利率为3031.6%。
换做任何一名借款人,相信都不愿意吃这样的哑巴亏,小黄也不例外。他按照APP指引的客服电话打了过去,对方显然早有准备。小黄告诉记者,对方会找他的亲戚朋友,让亲戚朋友再找他。
原来,APP一经下载,就要求用户开放手机的隐私权限。包括通讯录、相册在内的诸多个人信息早就被对方完全掌握。
借款后的7天一到,催债电话如期而至,小黄试图把对方拉黑,结果妹妹缺遭了殃!为了息事宁人,小黄在家人受到骚扰后选择了还钱,随后向警方报案。
落入“砍头息”陷阱的被害人
不在少数
其实,像小黄这样落入“砍头息”陷阱的被害人并不在少数,且他们中有许多人还会连续下载多个网贷APP,直至陷入无法自拔的债务怪圈。
据警方介绍,2024年初以来,上海普陀、嘉定、奉贤等地区都有居民报案称,自己通过一款手机APP贷款后,被对方强行收取了30%到60%不等的“砍头息”。
报案人沈先生原本有着稳定的工作和8000元左右的月收入。但平日超前的消费和一次失败的投资让沈先生亏掉了所有积蓄,并且在一夜之间负债十多万元。
与小黄的经历几乎一模一样,在接到网贷电话后,对方发来了一个APP的下载链接,绕开了正规的手机应用市场。
其实,沈先生对来路不明的下载链接是心存芥蒂的。让沈先生破防的,还是那看似巨大的放款金额和诱人的广告语。
急于拿到钱的沈先生按照对方提示一步步上传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以及银行卡号。
30%的“砍头息”,7天的还款周期,折算成年化利率超过1500%(年化利率计算公式:30%*52周=1560%)
沈先生自然没有能力偿还。此时,对方又给出了沈先生两种还款选择。
第一种:展期偿还,但每天要支付本金10%的展期费。
第二种:下载另外两款网贷APP,借新债还旧债。
沈先生无奈选择了第二种,短短三个月内沈先生的债务就累计到了近25万元。无力还款的沈先生不出意外地遭受到了暴力催讨。
“自己实际上并没有用到许多借款,然而周而复始、产生了大笔的利息,光利息就付了248000元。”
与沈先生一样每天饱受煎熬的,还有私营业主小张。
经营铝合金门窗生意的小张因为资金链的问题急需支付一笔货款。因此点开了网贷APP,结果一头栽进了“砍头息”陷阱。小张说,只要稍有拖欠,催讨电话就会如影随形。
小张表示,总出账几十万,然后进账应该是十多万,有十多万的差额。
警方发现,像小张和沈先生这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被害人是犯罪团伙的主攻目标。
全国有15万名被害人
涉案金额超过5亿
大量的案件信息汇总到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负责金融类案件侦办的总队一支队与普陀分局经侦支队成立了联合专案组。
除了30%以上的砍头息,每推迟一天还款,展期费高达10%。警方发现,全国有15万名被害人,涉案金额超过5亿。
许多被害人按照对方的推荐,下载另外的非法网贷APP,借新债、还旧债,短短几个月,债务就累计到了数十万元。无力还款的被害人,遭受到了暴力催讨。
2024年7月17日,上海、广州、重庆、杭州同时收网。落网的犯罪嫌疑人因涉嫌非法经营罪,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案件深挖和追赃工作仍在继续。
转自:新闻坊
来源: 潇湘晨报
事发上海女子在出租屋被害,一个苹果核耐人寻味……警方追凶23年→
2001年12月21日
宝山友谊地区发生了一起命案
死者是一名女性
当年是32岁
凶手毁掉了所有可能
留有自己联系方式的东西
案发现场的垃圾桶里
有一个吃剩的苹果核
但是死者胃内容物并没有苹果
能在死者家里,笃悠悠吃掉一个苹果,那一定是与死者极度熟悉的人。结合走访调查,侦查员得知死者生前,喜好结交有钱男性。
在案发小区不远处有一家杂货店,询问店主后,侦查员得知在案发时间段内,有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在这里打过一个电话,没等对方回电就走了。
宝山警方联系到了上海铁路公安局民警张欣,因为他有一手画模拟画像的绝活,根据杂货店店主描述,张欣画出了凶手的模拟画像。
模拟画像中的人,穿着一件夹克衫,在当年,有三类人群经常穿着夹克衫:分别是出租车司机;泥瓦、水电、木工;冶炼单位职工,侦查员对三类人群展开调查,但都没有结果。
23年间,陆续冒出过新的线索,但都追查无果。直到2024年7月1日,宝山警方接到了公安部的线索,在江苏如东发生的一起盗窃案,其中一个当事人与凶手存在亲缘关系,且和模拟画像十分相似。此人姓施,现年59岁。
侦查员排除了施某的嫌疑,并将调查重点放到了施某弟弟身上,但施某弟弟不仅长得与模拟画像完全不符,与凶手也没有亲缘关系。也就是说,施某和自己弟弟,不是一个爸生的。
凶手只能是与施某有亲缘关系的人,如今排除了施某的嫌疑,那就只能去调查施某的其他血亲,由于施某名义上的父亲已经过世,唯一能说清楚施某身世的,只剩下他年近90岁的老母亲。
架不住侦查员天天陪着打牌、聊天、拉家常,老太太终于松口,说出了施某的身世,施某父亲本身是抱养来的,加上重男轻女思想作祟,就特别想要一个儿子,但又不同意去抱养一个孩子。
通过户籍信息比对,侦查员找到了这个施某的亲生父亲,就是隔壁邻居沈某,但他本人早就过世了,幸好沈某的老伴还健在。通过沈某老伴,侦查员获得了沈家基本的人员信息。
侦查员走访了分散在江苏两地的沈家后人,排除了沈老大和沈老三一家的作案嫌疑,嫌疑重点来到了沈老二家。
沈老二家的老三,成了这次调查中最后的火苗。侦查员费了老大劲,在村子里找到了沈老三,没想到沈老三送上了一份超级助攻。
拿到这份补全的沈氏家族人员信息后,侦查员很快锁定了一名嫌疑人,沈老二家的老五。在当地派出所,侦查员调阅到了老五的照片,与模拟画像一模一样!
通过外围调查和生物物证比对,宝山警方确认这个老五就是当年的凶手。只可惜,他在2015年的时候因病去世了。
据老五妻子回忆,丈夫外出打工后没多久就回了老家,从此再没出去过。而他打工的区域就在宝山,老五妻子还提到,丈夫打工挣的钱比自己少很多,她觉得奇怪,但丈夫也不给她个解释。
侦查员推测,老五和死者之间可能存在暧昧关系,正因为是如此熟悉的人,死者才会在房间里,给对方削苹果吃。依靠着扎实的工作积累、完整的物证保留、以及刑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起23年的悬案终于告破。
本文来源:案件聚焦
相关作者:郭建斐
来源: 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