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店是典型的“孩子养大了,被别人抱走了”,成为创始人失去控制
权的一个悲情案例。不得不说的是,于刚是有情怀的创始人。情怀归情怀,
现实归现实,于刚团队创业中途离开了一手创办的1号店。
1.案例简介
梳理1号店股权变迁,可大致看到1号店创始团队失去控制权的全过程,
希望能给创业者一些启示。
2008年于刚和刘峻岭创立了1号店,启动资金是创始团队的几百万,不
久融到了2000万元资金。
2010年金融危机袭来,投资机构不再看好电商,1号店资金紧缺。困境
中的1号店开始与平安集团接洽。2010年5月,平安出资8000万元,收购1
号店80%的股权。至此,于刚团队已经无法左右1号店的走向。
1.3被平安转手沃尔玛
随着整合的进行,平安发现1号店对主营业务拓展并没有起到预期效应。
2011年5月,平安将20%股权作价6500万美元出售给沃尔玛,
同时沃尔玛出资购买了用于兑换1号店管理团队与平安集团签订的股权激励协议的股权
12月,沃尔玛从平安集团手中接手50%的股权。2012年10月沃尔玛宣布控股1号店,直至2015年实现全资控股。
2015年7月14日,1号店正式确认创始人于刚和刘俊岭离职,于刚在离开1号店时,群发的内部信中这样表达了以为创始人的心情:“我们把1号店看成我们的孩子,庆祝了所有的心血和感情,我们吃饭、走路、做梦都想到1号店,1号店是我们的一切,我们用“心“而不仅是用“脑”做1号店。然而,这样一位创始人, 仍然没有逃脱痛失控制权,黯然离开的命运。
1号店并入京东
2016年6月21日,京东和沃尔玛宣布达成深度战略合作,沃尔玛旗下:
1号店并入京东,同时沃尔玛获得京东约5%的股权。至此,1号店的命运尘埃
落定,退出市场只是时间问题。
股权剖析:
1、钱与钱是不不一样的
投资人通常分为财务投资人和战略投资人两种。风险投资基金属于典型
的财务投资人,他们投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股权投资溢价退出获取财务收益,
通常不直接参与被投资公司的经营管理,一般不要求控股被投资公司。
战略投资人通常和被投公司处于同一行业、相近行业或处于同一产
业链的不同环节,投资主要考虑自身产业链的战略布局。因此,战略投
资人通常会加强对被投资公司股东会与董事会的控制,
深度介入被投公司的管理。
平安与沃尔玛,一开始就是奔着控制权来的。 于刚团队将80%的股权转
让给平安集团,实质是将公司的控制权拱手相让。
2、选择决定结局一一1 号店VS京东
当年,沃尔玛的第-选择曾经 是京东,但刘强 东断然拒绝了沃尔玛的
控股要求。2010 年,正值电商的寒冬,刘强东融资也十分困难。苏宁用自
己的钱熬,当当网跑到美国上市融资。平安用8000万元换得了1号店80%
的控股权。
如果于刚跟刘强东一样坚持不让出控股权,把电商的寒冬熬过去,也许
就能引来财务投资。平安人股之前,1号店的资金链并没有耗完,再撑几个月,
结局也许会截然不同。最好的结果是像京东- -样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但话语
权还捏在刘强东手里。
3、失去控制权的两种结局
一是成为偏重于执行的职业经理人。事实上,自从被平安控股80%,于
刚团队的身份也由公司的创始人变成了职业经理人。如果安心于这种定位,
再加上双方的彼此需要,也是可以相安无事的。但在残酷竞争的创业环境中,
这是很难的,往往只能是暂时的平衡。
二是创始人离开,这是早晚的结局,只是时间问题。无数的事实都证明
了这一点。1号店、汽车之家、新浪等都是前车之鉴。
.股权启示
.1掌握控制权才能掌握命运
创始人如果要自己掌握命运,
必须牢牢掌住公司的控制权。这里引用真格基金创始人、天使投资人徐小平先生
的警示:
“如果(创业者)一开始就把主权让出去,60%给出去,再伟大的企业也做不下去:
‘我(创业者)只要把事情做起来,这个股份多少不重要’,
这是错误的观点一凡是不以股份(控制权)为目的的创业,都是耍流氓。
2股权控制是根本
虽然控制权有多种方式,如股权层面的控制权、董事会层面的控制权、
公司经营管理的实际控制权等。但股权层面的控制权至关重要,也是最安全
的方式。股权是对公司的终极控制权利,公司最重大的事项通常是基于股权
由最高权力机构股东会决定的,如公司章程修改、董事任命以及融资等。
3别为融资丧失话语权
对创业公司而言,资金无疑是重要的,但别为融资放弃话语权。
在控制权上,底线是守住一票否决权。变通的做法是“让利益,留权力”,把股权的所有权、
收益权让渡给投资机构,创始人掌握决策权。具体操作在后续文章会详细阐述。
1号店的最终结局告诉我们,作为创始人,一旦在股权层面失去对公司
的控制权,就退变为“职业经理人,在公司重大决策上就失去了话语权,
就无法掌控公司团队的命运。这应引起每一位创始人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