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白象镇金炉村河南路11号,是老先生金元宝的家。77岁的他,从少年时喜爱诗词书画,先后在国内及海外等十多个国家的398种书籍、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文书画4000多首(篇、幅)。
在数十年的翰墨生涯中,他还与南怀瑾、陈立夫等名家交往或通函。2013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亦庐诗文书画集》,先后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及浙江省等60多家省市图书馆收藏。
难得的是,他结缘《乐清日报》65年,还将20多年来与他有关的《乐清日报》相关内容摘录成册。
曾与多位名家交往
来到金炉公园牌坊,映入眼帘的对联“迎晨曦纳晚露建休闲景点,憩画槛咏诗篇成文体公园”,出自金元宝之手。他告诉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村里越来越有文化气息,他能帮上忙,开心。
来到他的诗书画工作室院外,1988年,海派大腕王个簃、钱君匋为他题写的门台匾额与展标题字,鸿爪留香,馨香尚在。知道记者要来,他提前一天把院外小路和院内窗户都清洗了一遍,还在院门口摆放了一盆盛开的杜鹃迎接。
“门台匾额是‘亦庐’两字,因我别署亦庐,当时收到92岁王个簃的题字,我真的叹为观止。”金元宝回忆与一些大师级长者交往的片段情缘:“清代三位进士李瑞清、钱名山、高振霄,我曾收藏他们的墨宝;1994年,南怀瑾大师从香港来信称誉,附来大作,诗品的确甚佳,甚为钦佩;陈立夫惠赠我一幅‘好学力行’的手迹;中国晚清最后一位秀才苏局仙与我诗书往来,他108岁时,赠我诗书‘不待逢人说项斯,骚坛名将尽人知,新诗合着新时代,温岭春光花满枝’;楚辞学泰斗文怀沙等为《亦庐诗文书画集》题写书名……”金元宝曾在2018年撰写《留下雪泥鸿爪香——我与名家的交往》一文。
米厂帮忙不忘学习
上联:丰年获得黄金谷,下联:登厂碾成白玉粮。金炉村原丰登米厂大门两侧的对联,是金元宝18岁时所写。1928年,金元宝的祖父金介公创办丰登米厂,父亲金积柯10岁时就学会操纵机器,米厂经营有道。金元宝告诉记者,现在的米厂是1946年扩建的新厂,2019年秋,家族后人重新修缮。
这座米厂厂房8间,门台中西合璧,墙面立体浮雕,砖木结构,满载着金元宝满满的少年回忆,他说:“初中念了一半,我便在米厂帮忙,但我坚持向村里爱好诗词写诗的老先生学习。北白象镇、永嘉一带爱好诗词的老先生得知我喜欢写诗,也时常来与我交流。”
金元宝说,喜欢诗词书画受爱好文学的祖父影响,祖父是一位儒商,字写得好看。金元宝记得,上世纪30年代,祖父在上海经营外贸生意时,每次回乐清都会带回《申报》,后来祖父告诉他这是报纸,6岁的他每次都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大上海的新鲜事,偶尔一些村民也会来借阅。
1955年,恰逢《乐清报》创刊,祖父的米厂开始订报,金元宝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去找来阅读。当时他13岁,对报纸很感兴趣。“可以说《乐清报》是我的‘启蒙老师’。”金元宝说,三天一期,翘首以盼,如此推算,他与《乐清报》情缘已有65年。
晨起点灯读《乐清日报》
自1994年《乐清报》复刊以后,他更成了一名忠实的读者与订户。“每每去市区,我经常进报社聊上几句,倍感亲切。十来年前,北白象镇因投递车从温州过来最近,我常在早晨四五时许就收到散发墨香的报纸,开始点灯读报。”金元宝说,这些年,他除了订《乐清日报》,还订阅了30多份其他报刊,一年花在订报的费用近4000元。他指着身上的衣服鞋子说:“我脚上的鞋子15元,衣服不超过100元,唯独订报、买书画用具,我舍得。有人问我傻不傻,我觉得这是精神享受、一种乐趣。”
金元宝爱读《乐清日报》,也曾被《乐清日报》多次报道或在报纸上发稿,还三次获评报社优秀通讯员。来来往往,他已与《乐清日报》及报社的记者、编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家,他拿出两张手写名单,一张是乐清日报社记者名单,一张是这些年采访他的乐清日报社记者名单。“我看到不认识的记者名字,就记下来。”金元宝说,他还将《乐清日报》上20多年来与他有关的内容,按日期摘录组成4本专册。
一页页翻看专册,往事历历在目:1994年12月30日,《乐清报》以彩色整版报道“一九九四年乐清备忘录”,文中称:8月7日,乐清金元宝所作的黄鹤楼楹联在中华诗词国际金牌赛中获得银牌奖……20多年来,他相继在《乐清日报》发表文字78篇,配图30余幅。
濡墨“涂鸦”怡然自乐
在他的诗书画工作室,除了8个柜子的书籍、堆积成一摞摞的泛黄旧报纸,还悬挂着装裱朴素的书画作品。其中一个框,裱着中国邮政、中国当代艺术协会联合印制推出的80分邮票,其中有他的肖像。在上世纪70年代,他还开始收集名家字画墨迹,拥有清代及当代书画家字迹数百幅。
2013年,是金元宝最难忘的一年,《亦庐诗文书画集》出版。该诗书画集,历经9个多月的校对编排、审稿,耗资12万元,可谓“历尽艰辛”。“书画集中收录‘名家题赠’书画47幅,入编我的书画42幅与诗词、联600多首,文章与‘诗话杂闻’约10万多字,时间跨越50多年。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胡可先点评该诗书画集:不仅保存乐清不少重要诗文典故,更记录很多诗坛佳话。
“我画骊珠亦自题,酸甜之味了无迷……”这是金元宝为画作《葡萄图》所题小诗。1999年8月某日,他一时兴起,诗泉潮涌,竟在三天内写成题葡萄画诗作23首。金元宝说,到现在仍然执迷诗词书画,他曾请一位老先生,刻了一枚“不可一日无此君”的闲章,“此君”即诗文书画。
金元宝回忆,1995年8月27日,上海市《解放日报》连载刊头书法“人民广场”四字由自己题写,收到报纸后,他几多感慨:上海能书会画的人,何止万千。不久,报社汇来稿酬40元,这在当时,是一般工薪族4天工资,着实令他高兴一阵子。
濡墨“涂鸦”,消遣岁月,怡然自乐,颇有余味。2003年,从事电器行业的他正好60岁,退休专注诗词书画创作。那一年,北京中国书局出版的特大型《中国学者墨迹选集》,他的一幅作品收藏入书……金元宝说,时序交移,这些年,他不学无师,只是对文化艺术的爱好矢志不渝,谈不上“书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