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1月1日起,《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开始实施。2015年报披露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新办法实施后,上市央企董监高们去年年薪的初步版本也已经公之于众。
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在统计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的上市公司年报后发现,即使是体制内的高管们,差别待遇仍然相当大。有的辛辛苦苦干一年,可能只相当于一家公司的普通行政人员,有的一年时间则可以拿到普通白领五十年的工资收入。
中直股份:业绩好,业务好,董秘月入只有1万
中直股份,全称中航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以前叫做哈飞股份。2015年股市大跌前一度是大牛股,股价逼近百元大关。
作为一家造直升机的企业,2015年中直股份营业收入达到125.44亿元,同比增长0.7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7亿元,同比增长31.71%。每股收益0.74元。
但是要在这家年收入百亿级的公司中担任董监高,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从2015年年报来看,中直股份现任的20余名董监高中,大部分未在上市公司领取报酬。包括独立董事在内,只有6名在公司领薪。
其中,
公司董秘顾韶辉先生干满一年时间,却只领了13.65万元(税前),且他还未在股东及关联单位任职。
一年拿13.65万元的董秘,在A股上市公司董秘群体当中也算是最“穷”的那类了。
简历显示,顾韶辉历任哈飞集团、哈飞股份证券投资部经理;哈飞股份证券办公室主任、职工代表监事;哈飞股份董事会秘书、证券办公室主任。现年45岁,任期为2014年8月到2017年8月。若是其按月领薪,那么税后月薪约为9385元。
中国远洋:曾经的亏损王,副总工资高达500万!
和中直股份顾韶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一家公司目前步履维艰,可仍有高管拿着五百万年薪。
中国远洋(601919)曾经是A股“亏损王”。这两年虽表面上有所起色,但业绩若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仍然惨不忍睹。
2013年~2015年度,虽然中国远洋实现了盈利,但若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仍然出现了大幅亏损。2015年,中国远洋营业收入574.90亿元,同比下滑10.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4亿元,同比下滑21.8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从13.82亿元上升至46.16亿元。
但是,中国远洋副总经理邱晋广却领取了505.26万元年薪。而且他的任期是从2015年3月26日开始,目前邱晋广并未在其他单位任职。这位52岁的高管简历也颇为亮眼:
尽管履历亮眼,在中国远洋业绩萎靡不振的情况下,9个月便拿了500多万的工资却还是羡煞旁人。
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查阅2014年中国远洋年报后还发现,当年公司年薪最高的是副总经理王兴如。2014年5月20日~2014年8月8日他在中国远洋任职。不过,中国远洋特别说明,王兴如在此处披露的薪酬包含了在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股票代码:HK1199)2014年度报告中披露的数据。
中集集团:净利润萎缩两成,总裁收入还在增加
除了中国远洋,还有一家从事集装箱业务的公司,也是业绩下滑但是高管却领着高薪。它就是中集集团(000039)。
中集集团一直是传统绩优股,但受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原油价格屡创新低等因素影响,2015年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下降。净利润成色也大打折扣。
尽管净利润下滑,中集集团CEO麦伯良2015年年薪仍然有所增长,其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637.3万元,相比2014年的574.5万元增长10.93%。
这一薪酬水平在目前已经公布年报的非金融央企中名列前茅。
不仅如此,麦伯良还持有中集集团49.47万股A股(股票期权而来),而且还是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的信托受益人,对应证券数量为1035万股,另有中集安瑞科326万股(实益权益)。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正如中国远洋在年报中指出,根据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的有关规定,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薪酬实行“先考核、后兑现”,截至公司2015年度报告公告时,2015年度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仍在进行中,国资委尚未对有关中央企业负责人2015年度薪酬水平进行核定,因此无法予以披露。
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原创文章,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