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企收购日企资产的面子和里子:七八年未盈利,松下利润超美的-松下公司2013年报

频道:财富资讯 日期: 浏览:0

划重点

中企收购日企资产,时间跨度短则两年,长则七八年,目前仍未见到扭亏为盈的消息。

国内家电企业接手的基本都是日企的“有毒资产”,要么亏损严重,要么市场份额大幅下滑。

没有中国企业接盘,日企复苏的时间节点会推后。

我国每年进口的芯片额度超过原油,而且随着AI浪潮和5G时代来临,进口芯片的额度还会水涨船高。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买日本的芯片资产。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中企海外大并购中,日本企业其实占尽便宜:转移了债务和“有毒资产”,解决员工就业,为品牌免费续命。

正文

再过一段时间,家电大厂美的集团将发布2018年年报。早在2019年1月初,美的就发布了预盈公告,但可以预见的是,其两年半前收购的东芝白电业务还没能成为利润管道。

在美的官网,有关东芝白电业务的最新信息是:聚焦经营扭亏,推动整合协同。

甩卖家电资产,日本其实赚了不少

不止美的,此前海尔收购三洋、海信收购东芝电视、长虹收购三洋电视、康佳收购东芝照明、联想收购NEC和富士通笔记本业务,时间跨度短则两年,长则七八年,目前仍未见到扭亏为盈的消息。

换句话说,中国企业收购花费的数百亿真金白银何时能够收回,还是未知数,要让日系家电资产成为利润生产线更是难以预知。

在上世纪80——90年代,日系家电还是全球高端品牌化身,中国家电只能在低端混吃喝,因此,当中国家电业开始扫街式收购日系家电时,国人的第一感觉是很提气。

提气是提气了,但日本人并没有被占便宜,反而赚了不少。

对日本企业来说,中国家电企业出手,了却了它们的两大心头之痛。

一是挖掉了长期亏损的烂疮。

海尔收购三洋之前,这家日本企业早已被松下收入囊中。结果三洋继续巨亏,拖累松下,使2011财年成为松下成立以来亏损额度最大的一年。松下不得不壮士断腕,以约8亿元人民币将三洋白电业务转卖海尔。

可以说,国内家电企业接手的基本都是日企的“有毒资产”,要么亏损严重,要么市场份额大幅下滑。砍掉这些“有毒资产”,日企发展会更为健康,松下、索尼早已实现复苏,营业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

可以说,没有中国企业接盘,日企复苏的时间节点会推后。

二是日企品牌得以免费续命。

美的收购东芝白电,海信收购东芝电视,海尔收购三洋,双方都约定了日本品牌的使用期限,明确的有40年。如此一来,三洋、东芝就避免了消失在岁月长河的命运,还搭上中国企业为其免费推广品牌的快车。

结果就是,中国企业越努力,日本品牌名头越响,将来日本企业收回品牌后,获得的又将是一个国际超级大牌。

要知道,企业品牌运营费用不是一笔小数目,三星为推广品牌,2017年广告费就花了112亿美元。日本本来已经衰落的家电品牌,借品牌使用授权这一步棋,可以巧妙地让中国企业花钱为其运营品牌,等于免费从中国企业获得一袭华丽的嫁衣裳。

对中国企业来说,本来可以通过收购消灭竞争对手,结果却因为品牌使用授权变成在花钱哺育竞争对手。这算不算自己给自己下套?

最优质的资产进了美韩腰包

把“有毒资产”处理的这么漂亮,只是日本人精明的一面,另一面是日本最优质的资产半导体产业一分也没有卖给中国。

我们所熟知的日本品牌,曾经都不同程度介入半导体产业,并成为行业实力干将。在1995年,世界半导体企业前十中,日本占了半壁江山:NEC(第一)、东芝(第二)、日立制作所(第三)、富士通(第八)、三菱电机(第九)。

而后日本半导体不断经历整合、打包出售,成为美国、韩国篮子中的“鸡蛋”:日立、NEC和三菱电机整合成的尔必达(Elpida),2012年被美国美光科技收购,2018年东芝半导体被美国贝恩资本(背后有韩国的影子)收入囊中。

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在全球占有重要位置,横跨DRAM、NAAD、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和晶圆制造等领域,门类齐全,相对家电资产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优质资产。

另外,我国每年进口的芯片额度超过原油,而且随着AI浪潮和5G时代来临,进口芯片的额度还会水涨船高。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买日本的芯片资产。

其中原因主要在于《瓦森纳协议》。受《瓦森纳协议》擎肘,日本与我国的高技术合作项目很少,而影响力大的合作项目就更少,更不用谈半导体技术出口、转让。因此,在日本半导体资产整合的大潮中,中国企业成为了旁观者。

日本得“里子”

可以说,我们是帮助日本企业处理了“有毒资产”,半导体等优质资产则与我们无缘,赢了“面子”。经过“有毒资产”剥离,日本则得了“里子”,仍然在半导体行业占据优势地位,全球不可或缺的19种半导体材料中,日本占据绝对优势的有14种,其中索尼的CMOS传感器位居世界第一。

剥离三洋家电资产这个负担后,松下迅速扭亏为盈,2018年即使下调业绩,营业利润仍有望达到237亿人民币,接近格力2018年净利润,超过美的集团2018年净利润大约14%。

总之,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中企海外大并购中,日本企业其实占尽便宜:转移了债务和“有毒资产”,解决员工就业,为品牌免费续命。对参与并购的中国企业来说,目前能确定的收获是获得了“面子”上的好看,性价比并不如预期的好。

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即联系删除。

上海三维影像测量

三次元影像仪

自动测量仪

光学测量仪器公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