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划定“三道红线”从房地产的资金需求端降杠杆以后,监管层又给定银行对房地产放贷的“两道红线”,从资金供给端降杠杆。受此影响,1月4日,房地产、银行股价双双下跌。房地产降杠杆“双管齐下”,又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1月4日,在大盘站上3500点的当口,银行股却全线飘绿,整体板块下跌1.13%,其中仅工商银行、浦发银行稍微上涨,成都银行、杭州银行、兴业银行跌幅居前,分别下跌8.06%、6.03%和5.85%。除了银行板块,房地产板块也同样遭锤整个板块大跌2.24%,具体来看,格力地产、金科股份、中南建设、中房股份、泰禾集团跌超5%。
银地保大跌背后同一则文件有关。12月31日,央行及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将所有银行分为五档,分别设置房地产贷款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两个指标上限,对占比超标的银行设置2年或4年调整过渡期。《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这是继从需求端控制房地产资金划出“三道红线”后,再一次从供给端控制房地产融资的一项举措。不过,相比踩中“三道红线”房企范围来说,踩中“两道红线”的银行比重并不大。严重踩线的银行主要集中在中小型银行,尤其是城商行。这意味着,在2024年之前,这些银行要对其整体贷款业务做出调整。
“踩线”银行集中在中小型
2020年年中监管部门对12家试点房企提出要求:即能否增长有息负债,将挂钩于房企对三道红线(剔除预收款后负债率≤70%;净负债率≤100%;现金短债比≥1)的满足程度。自2021年1月,12家试点房企将从正式进入为期两年半的测试期,到2022年底试点房企要实现降档,2023年6月底前,试点房企的“三道红线”需全部达标。
“三道红线”是从房地产的需求端来降杠杆,而2020年的最后一天,央行及银保监会发布的《通知》则从资金的供给端降杠杆。《通知》中,将银行分为中资大型、中资中型、中资小型和非县域农合机构、县域农合机构和村镇银行五大档,分别对银行在房地产贷款占比、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设置上限,越是大型银行,上限越高。工农中建交邮储地产贷款占比、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最高限为40%和32.5%;中型股份行占比为27.5%和20%;城商行、县域银行占比限制很严。
《通知》指出,对于占比超出管理要求,超出2个百分点以内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自本通知实施之日起2年;超出2个百分点及以上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自本通知实施之日起4年。
华泰证券根据上市银行2020上半年的数据整理来看,大型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都未触及上限,只有建设银行、邮储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超过上限不到2%,两者业务调整过渡期均为2年。
中小型银行尤其是城商行踩线较为严重。其中,其中中型银行中,招商、兴业“两道红线”全部踩中,且房地产贷款占比、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均超过2%;浦发银行、平安银行房地产贷款稍微踩线;城商行中,成都银行、青岛银行等踩中“两道红线”。
房地产贷款一直是银行的“心头好”
对银行来说,房地产贷款算是优质资产,一块地、一套房抵押在银行,然后折价发放贷款,即使贷款坏账,那一块地、一套房还能进行拍卖,这是不良率的保证。
因此,近年来,各大银行将房地产贷款作为提高资产质量、增加盈利的首选,尤其是股份行、城商行,是每年增量房产贷款尤其开发贷的“急先锋”,这也是为何上述两类银行是踩中“红线”集中地。
据央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分别为72万亿、33万亿、20万亿和18万亿,合计142万亿。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2.16万亿元,比监管要求高了2.4万亿,同比增长8.2%,四类金融机构的开发贷占比分别为7.5%、7.5%、5%和5%;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3.59万亿元,比监管要求低了2万亿,同比增长15.7%,四类金融机构的开发贷占比分别为32.5%、20%、17.5%和12.5%。
从贷款额度上看,房地产开发贷是监管的重点,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城商行,贷款总额不到大型银行的一半,投放到开发贷的比例却和大型银行差不多,这也是为何在两大指标中,踩中房地产贷款占比的股份制银行、农商行较多的原因。
招商、兴业同超标,得零售者压力小
在中型银行中,兴业银行踩线最为严重,其房地产贷款占比为33.7%,高出上限6.2%,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为25.7%,高出上限5.7%;其次是招商银行,其房地产贷款占比为33.2%,比27.5%的上限高出5.7%;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为24.7%,比上限20%,高出4.7%。
降低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意味着银行要调整其贷款结构,较好的贷款结构则在保证稳定的不良率和收益率。同量级的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虽然都面临较大的超标压力,但作为“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在未来4年的过渡期内会比兴业好过一些。
自从2008年以来,贷款业务一直都是招商银行的主业,占据总资产超50%的份额,到2019年这一数字变为60%。在全部贷款业务中,2019年零售贷款贷款余额达到2.4万亿,占比达到52.61%,妥妥的“零售之王”,这也是招商银行近两年不良率一直低于1.2%的原因。个人按揭贷款一直是招商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品类,在2018、2019年净新增人民币贷款中的占比分别为27%、33%。
可以看出,个人房地产业务对招商银行的重要性。不过,招商银行零售业务中占比较高的还有信用贷款业务,其贷款占比甚至超过个人按揭贷款业务。历年财报显示,2005-2016年间,招商银行信用贷款占比区间为20.47%-26.07%,而到2017年,其信用贷款占比提高至30.55%,此后一直保持在30%以上。今年6月末,其信用贷款占比为34.32%,约占全部贷款的三分之一。
因此,未来四年的过渡期内,招商银行即使维持目前零售贷款占比,即保证不良率的情况下,凭借已有经验提升信用贷款占比,增加总的贷款额度,也能实现平稳过渡。
而兴业银行与招商银行恰好相反。2019年财报显示,兴业银行贷款总额为3.3万亿元,其中53.69%是对公贷款,零售贷款为1.4万亿元,占比43.33%。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为0.9万亿,占零售贷款总额的64.3%。而且在过去三年,兴业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在净新增贷款规模中占比大约20%~30%,贡献比较显著。
这样看来,兴业银行想要达标,保持零售贷款占比不变,很是困难。2020年前三季度,因受疫情影响,对公业务坏账增加,贷款损失准备金额已经从2019年年底的1048.5亿元增加到1202亿元,对公业务继续增加,兴业银行不良率势必会增加。且多数大行股份行普通对公贷款的加权平均收益约为 4%~4.5%之间,目前,5年期以上的 LPR 利率为 4.65%,若替换为该类贷款、则对息差有一定负面影响。
对于房贷占比触顶的银行来说,要想继续发放房贷,须要做大分母,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让城商行回归服务实体的同时,在资产端控制资金流入房地产。比如,国有大行要想新增40亿房地产贷款融资,首先必须增加60亿元其他类别的贷款,这样才能使得总体比例控制在40%左右;要不,就得压降存量房地产贷款的规模,将新增贷款空间释放出来。
而若资产端的“三道红线”和资金端的“五档分类”都能落实到位,那么地产资金面将发生重大变局,对未来地产融资,以及开发商高成本融资拿地的现象有很大的抑制作用,高周转的时代或许真的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