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银行信贷收紧2014年银行信贷收紧了吗

频道:保险知识 日期: 浏览:0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2014年银行信贷收紧这个问题,2014年银行信贷收紧了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2021两次降准意味着什么银行会发展到存钱收管理费吗?什么情况下银行才能加息?2014年7月下旬股市大涨原因2021两次降准意味着什么1、央行决定于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

2、降准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常规操作,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还有一部分被金融机构用于补充长期资金,更好满足市场主体需求。人民银行坚持正常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搞大水漫灌,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3、降准的目的是加强跨周期调节,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一是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二是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银行会发展到存钱收管理费吗?大家好!

存钱收管理费,即是存款“负利率”,这不是天方夜谭!新中国的银行业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相比较,算是一个年轻行业。从1948年12月1日新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成立至今,也就接近70年。在这70年里,《储蓄管理条例》四大原则赫然在目“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人们已经习惯“存款有息”,如果你要说某一天存款收管理费“负利率”,很多人一定会说你在痴人说梦!……真是梦吗?

01

在这70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存款利率变动近40次左右,最高利率和最低利率相差甚至高达10倍,如1952年……1954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5%,2015年一年期利率仅1.5%,但始终存款利率没有触底,而且一直维持于正向利率。可以肯定地说,大多数国人对负利率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负利率这一说法,也许某一天出现时,可能会惊掉很多下巴,呵呵。

02

其实,将目光投向国际,你会发现存款“负利率”时代早已来临。最早实行负利率的国家是丹麦,2012年7月5日丹麦中央银行公布存款利率为-0.05%,至目前仍然维持在-0.65%。2014年6月5日欧元区也开始实行负利率,欧洲央行宣布存款利率下调为-0.1%,目前是-0.3%。2014年12月18日,瑞士央行将利率目标区间的上限下调至-0.25%,下限下调至-0.75%,目前维持在-1.25%……-0.25%之间。2015年2月12日,瑞典中央银行执行回购利率-0.1%,目前是-0.35%。2016年1月29日,日本央行对银行的上存款……部分存款准备金利率开刀,设定利率为-0.1%,国际银行业第一次向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说“不”,击碎了银行业以再“存款”获取利润的传统盈利模式。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情况需要,美联储也会而且应该考虑“负利率”。

03

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币值能否稳定,主要取决于流通中货币供应量是否和需求量科学匹配。当供大于求时,货币泛滥,如果监管层不提前预警或及时采取措施,必然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在此情况下,过去我国央行主要采取紧缩信贷规模,提高存款利率的直接调控手段进行干预。现在则主要是利用间接调控货币政策“三大法宝”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上调其比率来实施货币从紧政策,达到货币回笼目的,从而维持币值稳定。

04

当流通领域中货币供不应求时,由于资金流动性严重不足,预示着经济正在回落,如果不及时采取货币量化从宽政策,经济就会从回落到衰弱,直到崩溃。这时,中央银行除了采取间接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及再贴现,“放水养鱼”,万不得已,还是会采取直接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如扩大信贷投放规模,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实现经济硬着陆。极端情况下,存款有可能走入“负利率”区间,即存款有可能收取管理费。

05

我国居民储蓄率长期走在国际前列,而且居民也享受着“存款有息”的红利,应该感谢我国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特别要感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时至今日,人民币币值在一定范围内基本实现了持续稳定,而且正在不断坚挺。国富民强,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指日可待,但愿存款“负利率”收费时代永远不要到来!好了,今天分享到此。持续关注【龙门山客栈】,分享更多财经知识,谢谢你的阅读和点评!

什么情况下银行才能加息?关于加不加息,近期我刚好在跟一些券商分析师聊这个问题,简单说说我的看法,以及业内的一些观点。(注:我们这里讲的加息是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而非公开市场操作利率。)

最近有一些券商喊加息,基本理由如下:

加息既是对实体经济复苏的确认,也有压低明年通胀、防止资本外流的诉求;更深层来说,依靠“严监管、宽货币”控制总量的方法难以去杠杆,金融机构会通过各种办法规避监管,基准利率过低,利差较大,仍然会使金融机构存在较大的套利空间,而通过加息这种市场化手段更加有效,也更有必要。如果我们站在传统的货币政策框架和传导机制上来分析,未来加息确实有必要,中国央行需要维持一定的中美利差,避免使汇率出现较大波动,平抑资本外流。

不过我认为,央行一直不动基准利率是因为如今的1.5%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经不同于2015年1.5%的基准利率。

第一,M2增速出现收缩。2016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转向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紧缩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让钱变贵,即上调利率;第二种是让钱变少,即控制M2增长速度。基准利率维持不动,收缩M2也是一种紧缩,M2增速今年已经跌破9%,反映货币供给处于紧缩状态;反映货币需求的社融增速一直在13%左右,居高不下,这种供给需求的剪刀差正是紧缩的信号。

第二,实际利率已经显著上行。不仅是以10年期国债为代表的无风险利率,以房贷利率来说,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1月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36%,相当于基准利率1.09倍,环比10月上升1.13个百分点,同比2016年11月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4.44%,上升20.72个百分点;而在2015~2016年间,房贷利率最低到了85折。虽然基准利率看上去没有调,但整个社会的利率中枢都在显著上行。第三,利率市场化让1.5%的基准利率失去了原有的实际意义。从2014年底央行开启降息通道的时候就已经在逐步放开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到2015年10月24日最后一次降息的时候,央行彻底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对于居民而言,由于存款利率浮动的因素,直观感受是存款利率变化不大;从银行角度来说,负债端的成本也可以“浮动”以保持不动。人们更关心的是,上调基准利率影响了房贷利率,动的是存量市场,而上浮利率更多影响增量市场。所以中信证券所说的“非对称加息”是有理论操作可能性的,但意义可能不大,因为本来MPA考核的压力已经够大,再压缩存贷款利差对商业银行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去杠杆或许是影响利率政策的考虑因素之一,但并非核心因素,我们需要观察今年货币政策的核心矛盾。注意,在分析一切央行的行为和特征上必须要从多目标制出发,中国央行在法理上有四个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在中期我们还有一个目标叫金融稳定;特殊时期还有两个特殊目标,一个叫发展金融市场,一个叫金融改革开放。这么一数下来就有7个目标,在工具不足以应对这些目标的时候,只能抓这些目标的主要矛盾。业内判断今年货币政策的主要矛盾是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仅仅跟踪经济增长和物价是无法判断利率政策的。换言之,如果明年货币政策的主要矛盾转换成经济增长过热(GDP增速上行到7%以上)、物价上涨过快(CPI上行到3%以上),那么上调基准利率或许会是央行的选择之一,但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从内部一致预期来看,明年GDP增速基本不可能再上行到7%,会比今年略微回落一点,也符合权威人士所说的经济“L型”判断,未来经济几乎不存在大幅上行的可能。去年年底,全球对于再通胀的预期开始升温,对于今年PPI的乐观传导到了对于CPI的担忧,结果今年国内CPI基本一直在2%以下徘徊,PPI并未对CPI进行有效的传导;目前券商对于明年的预期也是前高后低,最高2.5%左右。这样不到3%的低通胀+不到7%的稳定经济增速如何支撑上调基准利率的预期?从外部因素来说,美联储货币政策作为全球流动性的总闸门,外溢效应很明显,至少我们看到美联储加息迅速影响到了韩国央行,但是中美之间和美韩之间的经济体量差异很大,美联储加息的政策外溢效应对中国的影响远不如对韩国——韩国是被动受到美联储影响,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和美国更多是互相影响,所以不能简单判断中国一定要在货币政策上跟随美国。中美央行资产负债表差异决定货币政策正常化调控方式不同,美联储的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是资产负债表的大头,而中国央行的资产扩张则是主要依赖外汇占款和金融机构持有债券,故与直接调控国债市场的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政策不同,人民银行则主要通过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调整,来影响长期利率和收益率曲线形态。

从2015年的“811汇改”到2016年的防风险的提出,中国对外在不断加强资本管制,隔离外部风险,对内严监管去杠杆;同时10月份以来央行各项数据均有好转趋势,未来货币政策的空间一定是越来越大的。这一切都使得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更强,更没必要看美联储的动作亦步亦趋。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工具还有很多,即使央行明年真的上调基准利率了,也是象征性加息,信号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官方明确过,要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即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原先货币政策实现不了的目标,可通过双支柱调控模式来实现,这也使得货币政策应用从传统的总量调控偏向于结构调控。最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原有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就显得没必要关注了,甚至未来可能会消失。当然这一进程是缓慢的,却也是利率市场化必然性的方向。在银行存贷款利率已经初步实现市场化背景下,为了推进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央行需要通过政策利率引导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完善货币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建立起完整的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随着中国央行逐步建立起成型的利率走廊,培育新的基准利率(短期如DR007,中长期如OMO、MLF、SLF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水平,金融市场将对利率和流动性有一个稳定的预期。

总结起来:当经济过热通胀过高,央行就可能上调基准利率;当货币市场利率中枢走高,央行就有可能上调政策利率。

2014年7月下旬股市大涨原因观点1:2014年7月下旬股市大涨的原因是由于经济数据好转和市场信心增强。

在这个时期,一些重要的经济数据显示出经济增长的迹象,例如GDP增长、就业市场好转和消费者信心指数提高等,这些都对股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市场上的一些改革措施也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此外,央行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降低利率和提供流动性支持,这也刺激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进一步推动了股市的上涨。

另外,一些积极的市场预期和外部因素,如国际经济的稳定和地缘政治形势的缓和,也有助于股市大涨。

综上所述,2014年7月下旬股市大涨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经济数据改善、市场信心增强、货币政策宽松以及积极的市场预期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关于2014年银行信贷收紧和2014年银行信贷收紧了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无极膏

复方倍氯米松樟脑乳膏孕妇可以用吗

复方倍氯米松樟脑乳膏可以擦脸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