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吸金1200亿元指数基金竞争进入白热化

频道:社保知识 日期: 浏览:0

3个月吸金1200亿元 指数基金竞争进入白热化

3个月吸金1200亿元 指数基金竞争进入白热化

摘要

随着指针转到2019年下半年,大中小各种规模基金公司在指数基金的竞争愈发白热化。即便头部机构占尽优势,中小基金公司也使出浑身解数,以期分得一杯羹。随着指针转到2019年下半年,大中小各种规模基金公司在指数基金的竞争愈发白热化。即便头部机构占尽优势,中小基金公司也使出浑身解数,以期分得一杯羹。

“头部的优势是很明显,但不代表小基金没有机会,而且现在头部集中的趋势还没有完全形成。”深圳某公募基金市场人士称。

26日,东方红中证竞争力指数基金正式结束募集。消息称,短短两周该基金已经募集超过40亿元,或系目前A股市场首发规模最大的Smart Beta基金――也从侧面印证了指数基金的吸金能力。

各大基金公司也纷纷上报各种各样的主题指数基金,二季度共上报49只,其中包括34只细分债券指数基金,包含不同期限的国开债、政策性金融债、农发行债券等。

基金公司加码布局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整个ETF也成为基金行业的一个增长亮点。我们也觉得这个才刚刚开始,未来的增长潜力还是非常大的。”上海某公募基金高层分析。

“现在我们也觉得指数基金未来的空间和机会会更多,下半年公司的发力点也会在指数基金上。”北京某规模排名前20公募基金人士称。

截止到2019年二季度末,市场上639只指数基金的资产规模共计9358.17亿元(不计ETF联接基金),较上季度末增加了958.84亿元,环比增加11.42%。

二季度共成立45只指数基金,共募集1249.25亿元。与上一季度相比,发行数量增加14只,募集规模增加74.28%。45只新成立指数基金募集情况冷热不均。股票指数基金方面,工银沪深300ETF、嘉实中证锐联基本面50ETF、兴业上证红利低波动ETF募集规模分别为68.6亿元、43.6亿元、16.0亿元,募集规模较大。

“一方面是我们整个市场发生变化,投资人开始进入资产配置时代,他不仅仅需要配置底层工具,也就是我们提供标准化的产品。”该上海公募基金高层称。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创板的顺利推出,指数基金再一次迎来发展契机。

日前,《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指引(试行)》(下称《指引》)发布,从出借业务的发生时间看,股票型基金与偏股混合型基金只有在封闭期才可进行出借业务,而指数基金没有此限制。

另外从出借业务的规模看,战略配售基金为灵活配置型基金,股票仓位占基金资产比例为0%~100%,而指数基金股票仓位不低于90%,其中ETF基金股票仓位不低于95%。

“指数基金相比于战略配售基金的股票仓位更高,通过证券出借可能获得的收益更多,或将最为受益。”分析人士称。

另外,国内公募基金若效仿部分海外基金公司,将出借收益归入公司自身收益,可能促使指数基金降低费率以增强产品吸引力。

“除了指数基金这类底层工具,还需要顶层有资产配制的一些更深的服务,怎么样选择指数,怎么样对指数进行配置等第三方机构,当然也需要基金公司把主动管理能力输出到我们的机构投资者。”上述上海公募基金高层进一步表示。

中小基金如何突围

截至二季度末,管理规模前10名的基金公司指数基金规模合计4747亿元,占所有指数基金规模的比例是69%,相比上季度提升1个百分点。

从管理规模变化看,增长前三名的基金公司分别为华夏、易方达和南方,分别增加88亿元、79亿元和45亿元,且新增规模多数来自于旗下ETF基金产品。

“指数基金都是头部基金公司的天下,中小基金公司的机会并不多。”深圳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分析。

另外,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正在发行的122只基金中,指数类基金有18只,中证180、上证50、中证500、沪深300等宽基类指数产品占了一大部分,比如建信沪深300红利ETF、易方达上证50ETF、工银瑞信中证500ETF等各大基金公司均在发行。

“从国内情况来看,头部基金公司肯定更有优势,策略的多样性、人员的配置、可以承担的成本、品牌优势等等。但另外一方面,中小基金公司也做指数化投资,指数投资还是方兴未艾的事情,有很大的空间。”北京一位公募指数基金经理表示。

“指数基金竞争激烈,要想在这么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要不就是提供差异化产品、要不就是降低费率,以及做好更多投资者服务。”该北京公募指数基金经理认为。

上述深圳公募基金市场部人士表示,参照国外经验,尤其参照美国经验,指数投资占比明显高于主动投资,说明指数基金空间很大。即使从美国来看,到头部的聚焦仍然有个过程。

“头部公司的优势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不是说中小基金公司一点机会都没有,但肯定是有挑战。这就需要中小基金公司开发更有前瞻性、更有特点的产品,在产品方面另辟蹊径,更有吸引力。”该市场部人士称。

三次元影像仪

影像测量仪器

光学影像测量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