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江流域分布着众多客家聚落,它们处于群山环绕河谷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居建筑和聚落空间形态。万绿东源,乡村画卷,康河是温泉之乡,茶叶之乡,久负盛名的康禾茶发源地就在——仙坑村。
仙
坑村位于广东省东源县城东约60公里处,隶属于东源县康禾镇,距康禾镇圩街约12公里。
仙坑村,始建于距今400多年前。保存着许多典型的客家方形围龙屋,更有200多年前的八角楼。
作为珠江水系的三大干流之一,东江花园一,武夷山脉和九连山脉的相接处。东江流域群山绵延大小河流延伸与山谷之间,蜿蜒而过,存在是正沿着这些河流谷地分布,形成了河源人居环境。那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历史底蕴深厚,村内保存着许多典型的客家方形围龙屋,代表性古建筑主要有固若金汤的八角楼和四角楼。
仙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在仙峰嶂东麓的小山坳中,泥沙淤积而成,适宜耕种的河谷,当地人称之为“坑”。整个村落呈金锅形,面积约2340公顷,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20多幢、古街道街巷7.5公里、古墓2座,古井3个。
天坑村的建筑群坐落在河谷中央,背对康禾水,面朝仙峰嶂。
江南一幅水墨画卷
现在村里面叶氏家族都是客家人。居民有400余户,1700多人。村民对自己先祖的记忆,只能上溯到明末的一次迁徙,迁徙的路线大致为:粤东客家聚居区兴宁——经过五华——紫金——东江。而当时的祖先们迁移的时候,正好是明末东江流域,动乱最为频繁的时候。姓名吗?几经辗转,艰苦卓绝,可想而知。
仙坑村的古楼,像是江南一幅水墨画卷一样,黛瓦白墙,依山傍水,远离尘世的喧嚣,仿若仙宫里沉静美丽的仙子,守护着这方水土,这方人。门前的碧水塘,映照着古楼,青山绿水,白云悠悠,安逸祥和。
[从仙坑村八角楼航拍,俯瞰古村]
据记载,八角楼建于清乾隆庚子年,是仙坑叶氏二十六世祖叶本菘在乾隆年间从政,告老还乡之后,为了给族人一个安定繁衍生息之所,耗费数万两白银,历时16年建成了一座四方型城堡式的建筑。
又于嘉庆年间,在邻近八角楼百米之外,再建一座四角楼。四角楼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分为四栋四杠,四杠设有阁楼,故称作“四角楼”。历经百年风雨,它依然伫立,守护着这片土地,它是仙坑人的美丽家园和精神堡垒。
四方角楼,皆为防御
仙坑石楼的结构非常独特,它不是客家古民居中常见的半圆形围龙屋体,而是呈四方形。三面外墙高耸,夯土为筑,仅在高处设狭小的窗口采光。石楼内有环绕四周房屋的专用人行通道。水塘宽广深奥,利于防御,排水和防火。
整座石楼宛如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分为上下左右四杠,每杠的两边对称地建有一座碉楼,故称“八角楼”。
这座八角楼建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是广东客家民居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八角楼占地面积3600多平方米,依山面水,正门前面还建有一个600多平方米的半圆形池塘,池塘形如拱月,包揽全舍。
八角楼最大的特点是它完善的防御体系,主体屋外建有一道高约10米的护城墙,全由坚固的麻条石镶砌而成。护城墙体上还设有28个炮眼,整座建筑的墙上又有80多个枪眼。用于瞭望敌情的碉楼,其内侧的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插有带叉的树桩,可用来架竹杆或拉绳索。
古村八角楼
走进古村八角楼,体味那悠悠古韵,那古色古香,让人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这府第的大牌匾“大夫第”,在阳光中闪耀着昔日的风采。此楼兴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外形为方形围楼,外面建筑石围墙,围墙四角再设角楼,故称“八角楼”。
站到八角楼里的炮楼上,游目四顾,金黄的稻子,十里飘香,白云在成片的金黄稻穗上飘过。
在耕地极其贫瘠的山区聚落中,叶氏家族竟然能够经营起巨大的财富,并且建筑如此磅礴的居所,真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