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晚,全球半导体显示龙头——京东方A(000725)披露了2022年上半年成绩单。
上半年,全球半导体显示面板出货面积和出货量首次呈现双降趋势。在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下,京东方上半年的营收、利润均出现负增长。
不过,尽管营利双降,京东方盈利能力依旧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市场地位也稳中有升。五大主流应用领域 LCD 市占率稳居全球第一,其中细分高端市场取得进一步开拓;创新应用领域整体销量同比提升超50%;车载方面,公司市占率首次实现全球第一。
8月30日,京东方通过全景路演举行了2022年半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公司董事长、执行委员会主席陈炎顺在业绩会上认为,京东方的市场价值是绝对被低估的。
“上半年尽管很难,公司仍然取得了与同行相比不错的经营业绩,而且创新业务在市场下滑的情况下,仍然保持20%~100%的增长。”
业绩短暂承压
面板价格已到触底阶段
2022年上半年,京东方实现营收916.1亿元,同比下降15.66%;归母净利润65.96亿元,同比下降48.94%;毛利率为18.68%,同比下滑了11.88个百分点。
尽管营利双降,京东方的业绩表现仍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Wind数据显示,截止8月30日,43家面板行业A股上市公司中,已有40家披露了上半年业绩。其中,21家营收负增长;24家归母净利润负增长,占比均过半。此外,有11家面板企业的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负值。
而在40家已披露业绩的同行业上市公司中,京东方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规模,依旧是绝对的龙头。
上半年面板行业营收规模前十
面板行业以周期著称。公司在半年报中提到,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有所下滑,主要原因是半导体显示行业持续低位徘徊,主要面板产品价格下降。
Omdia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液晶面板和OLED面板的产能整体利用率预期将比第二季度下降8%,跌至69%,为最近十年来的新低。
“我们去年强调,面板的周期性在逐步转弱。”对于目前的面板价格持续走低,公司董事长、执行委员会主席陈炎顺认为有诸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影响,有疫情原因导致的过去2年宅经济透支消费,有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的供应链和物流海运成本持续提升,有俄乌战争等突发因素导致的消费者保刚性导致的需求的大幅下降。“这些影响是综合性的,未来一段时间我认为还会持续,但目前也已到了筑底阶段。”
图/全景路演
陈炎顺表示,京东方是全球半导体显示行业的领头企业,拥有全球化的供应体系、全球化的客户体系、全球化的技术研发体系和全球化的生产保障体系,目前面临的经营压力,更多是来自于众多因素叠加最后形成的需求不足。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2Q22面板量价将继续承压,但展望三季度,随着行业传统旺季到来,叠加世界杯等体育赛事举办,面板价格有望于3Q22触底。
车载显示市占率全球第一
四大创新业务逆势增长
京东方目前定位为一家为信息交互和人类健康提供智慧端口产品和专业服务的物联网公司。
基于自身核心能力和未来发展方向,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公司赋予了“1+4+N+生态链”这一业务发展架构全新的内涵。
其中,“1”指半导体显示;“4”指公司在物联网转型过程中布局的物联网创新、传感器及解决方案、Mini LED及智慧医工4条主战线;“N”指公司不断开拓与耕耘的物联网细分应用场景;“生态链”则是公司以战略投资与战略合作等方式,与众多合作伙伴协同共进,共创共赢。
2022年上半年,公司半导体显示器件营收为826.42亿元,同比下滑17.89%,营收占比为90.21%。
在显示器件业务营收下滑的情况下,公司市场地位稳中有升。五大主流应用领域LCD市占率稳居全球第一;显示创新应用领域整体销量同比提升超50%;车载方面,公司市占率首次实现全球第一。
根据咨询机构数据,今年上半年,公司车载显示出货量市占率约15%,主要为LCD产品。公司近日在机构调研中提到,公司在汽车仪表、中控总成、娱乐系统显示、抬头显示、后视镜等多个车载显示细分应用领域,已推出柔性AMOLED、柔性多联屏、曲面显示、全贴合显示、BDCell、MiniLED、超大尺寸显示等多款极具代表性的前沿技术产品,并全面应用于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全球主流汽车品牌,其中既包含国内、国外的传统车企,也包含如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
执行董事、总裁高文宝认为,车载显示是目前半导体显示领域中仍能保持高速增长的细分市场,随着新能源及自动驾驶等技术的渗透和演进,车载显示市场的前景充满期待。
图/全景路演
此外,四大创新业务实现逆势增长。物联网创新业务营收为134.91亿元,同比增长1.27%;传感器及解决方案营收为1.04亿元,同比增长30.97%;Mini LED营收为4.12亿元,同比增长50.15%;智慧医工营收为10.44亿元,同比增长20.86%。
其中,Mini LED为上半年增长幅度最高的业务。公司表示,除应用于TV产品以外,Mini LED背光产品在电竞、车载、AR/VR等领域均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公司MiniLED背光/直显产品均已实现量产,已推出玻璃基75英寸8KMiniLED、34英寸玻璃基MiniLEDMNT、0.9mm像素间距MiniLED显示产品等,已为创维、康佳、AOC等下游客户供货。
上半年营收情况 图/公司财报
LCD仍是主流路线
柔性AMOLED为未来增长点
对于面板制造行业来说,要穿越周期、提高估值,技术是关键锚点。面板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就必须拼命追赶下一代技术,这也注定需要高资本开支,高研发投入。
2022年上半年,京东方固定资产为2214.3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为47.96%;研发支出为56.9亿元,占营收比例为6.21%,同比提升了0.75个百分点。
产品与技术方面,公司上半年多项技术取得业内领先。TV、MNT、NB全球最高刷新率技术实现首发;车载产品全球首发40寸以上超大尺寸及曲面车规级OLED产品;防窥显示360°全方位可切换技术实现全球首发;小间距LED全球首发直显玻璃基P0.9 4K产品,86寸玻璃基主动式驱动Mini LED产品荣获SID DIA最佳显示组件产品奖。
目前,关于面板行业的技术路线讨论,主要聚焦在OLED高代线对LCD低代线压制可能引发的“变数”上。
京东方作为全球最大的LCD显示生产厂商,也是国内在OLED领域最早布局、技术最领先、市场应用最广的企业。特别是在OLED领域,京东方更是率先填补了中国在OLED领域的产业空白。
不过,市场观点认为,尽管京东方通过奋起直追,已在OLED市场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但与韩系厂商的绝对垄断地位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贤集网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OLED面板市场,以出货量计算,三星和LGD合计大约占据9成市场份额,京东方位列第三,占比为5.7%。
“长期来看,LCD 技术仍将是 5-8 年内大尺寸的主流技术路线。”国联证券认为,OLED受制于生产技术与成本,应用在中小尺寸更为合适。同时,随着Mini LED 背光的应用渗透,LCD在大尺寸领域的竞争力相比OLED将有明显提升。
尽管LCD短期内没那么容易被OLED完全取代,京东方依然在加速推动OLED的技术发展。
过去三年,公司柔性AMOLED产品出货量均保持大幅增长,其中,2021年12月单月出货量首次突破千万级,达成业务发展新的里程碑。根据咨询机构数据,2022年一季度,公司柔性AMOLED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长近50%。目前,柔性AMOLED产品在智能手机中的应用快速增长,在IT领域已实现量产出货。
此外,公司已经开发出多款可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的具备折叠、卷曲、多折等不同形态的柔性AMOLED产品,能够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并将根据客户需求逐步推动相应产品的量产。
公司表示,柔性AMOLED业务是未来业绩的主要增长点之一,2022年公司柔性AMOLED出货量目标为1亿片,随着柔性AMOLED产品出货量持续提升,能够持续消化折旧,改善公司业绩。
市场价值被低估
已累计回购B股4.29亿港元
在A股市场,京东方被称为“散户之王”。中报显示,京东方A的股东户数高达164.14万,为A股最多。
但今年以来,京东方A的股价已下跌21.94%,截至8月30日,公司收盘价为3.73元,当天跌幅为1.32%。
公司今年以来股价走势 图/wind
对于股价是否被低估,公司董事长、执行委员会主席陈炎顺回应称,“我不评价资本市场对中国产业发展的估值逻辑,但我认为京东方的市场价值是绝对被低估的。”
陈炎顺提到,京东方通过近30年的艰苦努力,在一张白纸上把中国的半导体显示产业做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中国大陆半导体显示产业的产能、年出货量、出货面积都能稳居全球第一。
目前,公司总产能占全球份额的28%,年出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26%,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显示器、电视及像车载、电子价签、穿戴、拼接等诸多细分市场都为全球第一,此外,专利总拥有量和年专利新增量都做到了行业第一,这是几代人在国家的支持下通过近30年努力所取得的成果。
“上半年尽管很难,我们仍然取得了与同行相比不错的经营业绩,而且我们的创新业务在市场下滑的情况下,仍然保持20%~100%的增长。”陈炎顺表示,公司现在的核心就是在市场至暗时期,保持足够清醒的头脑,坚定做好自己的事情,提升技术产品能力以及市场能力。“相信一旦市场回暖,京东方的弹性一定会比同行更强,我对此充满信心。”
2022年上半年,虽然行业面临较大压力,但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为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公司结合自身财务和经营状况,推出总金额不超过10亿港元的B股回购计划,用于注销并相应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公告显示,截至2022年7月31日,公司以集中竞价方式实施回购公司股份,累计回购B股数量为102,916,988股,占公司B股的比例约为10.99%,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约为0.27%,支付总金额为4.29亿港元(不含交易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