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 黎旅嘉)讯,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国内百亿级私募达到89家,突破前期高位,数量同比去年增长75%。其中,百亿级量化私募扩容到18家,引起业内注意。
不过,就在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竞争也愈发激烈。在百亿级量化私募梯队迎来新鲜血液的同时,此前佳期投资和上海锐天投资却也“黯然”掉出百亿级量化私募梯队。
业内人士表示,量化私募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但相比于主观多头策略,量化私募机构间的竞争更为直接和激烈。当前,量化投资行业进入的门槛已经发展到较高的阶段,规模化的管理和品牌效应都在快速的形成,不少投资人对于头部机构产生了更多的信任,更愿意将资金托付,而这种“马太效应”会加大头部机构与中小机构在管理规模上的差距。部分中小型量化私募可能在资金、人才、技术、策略迭代方面面临挑战。
百亿级量化私募扩容至18家
百亿级私募继续扩容。与6月底的79家百亿级私募相比,最新的百亿级私募数量已经激增至89家,与90家大关仅一步之遥,而去年同期百亿级私募仅为51家,增速同比高达75%。在7月底及8月初晋级百亿级阵营的分别是因诺资产、瑞丰汇邦、清和泉资本、久期投资、黑翼资产、睿郡资产、千象资产、呈瑞投资、国新新格局(北京)私募证券基金。
对于私募而言,立足百亿,既与业绩相关,也与机构资金的支持密不可分。值得一提的是,量化私募规模的大幅增长。而随着黑翼资产、因诺资产的加入,最新百亿级量化私募已经扩容到18家,可见近几年投资者对于量化投资的青睐。
具体来看,这些百亿级量化私募还包括鸣石投资、金锝资产、九坤投资、诚奇资产、明汯投资、进化论资产、灵均投资、盛泉恒元、启林投资、九章资产、宁波幻方量化、衍复投资、千象资产、天演资本、呈瑞投资、佳期投资,其中部分量化私募的规模甚至超过了500亿元。
事实上,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估算,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国内量化类证券私募基金行业管理资产总规模10340亿元,正式迈过“1万亿”关口,并在同时期证券私募行业4.87万亿元总规模的占比攀升到21%。
但就在4年前的2017年二季度末,国内量化类私募基金总规模只有约1000亿元。从大约2013年国内量化类私募基金行业起步,到目前不到10年的时间,已经承载了投资人“1万亿的认可”,这是量化类私募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蓬勃发展的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行业,1万亿元的体量也是量化类私募行业发展的新起点,反映出量化私募产品正在受到越来越多高净值人群的青睐。
量化私募优势何在?
相比于“主观”而言,“量化”只是一种处理数据和信息的方式。所谓量化交易,是指交易者不通过自主判断、分析、感觉、经验等主观手段进行交易,而是通过一套经过精密计算的系统,把买卖点、仓量、持仓周期等交易要素用数字化形式得以呈现,并严格按照系统执行的交易。
厚石天成基金侯延军表示,在市场形势不好及震荡的行情下,相对于其他投资策略,量化投资的优势更能够凸显,尤其是量化对冲等追求绝对收益的策略,能够为投资人带来持续稳健的收益。实际上私募管理人的业绩与规模也有很大的关系,需要特别注意管理人的规模对于业绩的影响。不过,私募的各种策略表现需要一个观察周期,如果观察时间太短,则策略效果有很大的随机性,这个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导。
相较而言,量化交易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和主动策略的私募基金相比,量化私募策略基金通过数理统计分析,选择那些未来回报可能会超越基准的证券进行投资,以期获取超越指数基金的收益,主要是采用量化投资策略来进行投资组合管理。
其次,采用量化策略的基金拥有自己的选股模型,可以有效避免基金经理的个人偏好和个人情绪,避免基金经理追涨杀跌的行为。因此,和主动型的基金相比更加具有纪律性。
再次,量化交易只要触发价格指令就会自动进行交易。和主动管理类型的基金相比,可以更好地抓住机会,减少时滞,从而从交易中赚取更高的收益。
最后,量化策略的规则可根据需求多维度、多角度来进行配置。可以从资产配置、行业分散,也可以从宏观周期、市场结构等角度来进行配置。所以量化策略的系统性,能捕捉到更大的投资机会。
不过,对于股票市场而言,无论是主观选股还是量化配置,对于目前不择时的接近满仓的策略而言,无论是主观私募还是量化私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跑赢指数,比如跑赢市场主流的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这两个指数的股指期货也是金融期货的主流品种。
进一步来看,如跑不赢指数,或者跑赢指数的幅度较弱(比如弱于股指期货的贴水幅度),投资人就会选择直接投资指数基金,或者直接投资该指数的股指期货。在跑赢指数的共同目标面前,量化基金与主观基金是没有区别的,因此在相同的风险特征之下,主观基金和量化基金也是可以进行直接比较的。
量化私募“马太效应”显现
一方面,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斩获7月百亿级私募收益冠亚军的两家机构均来自量化私募,分别是鸣石投资与天演资本,两家私募不仅是百亿级私募的7月冠亚军,也是今年以来(1-7月)的冠亚军。
其中,斩获今年以来的百亿私募冠军的鸣石投资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成立时间最早的百亿量化私募之一,公司今年前7月收益为29.54%。据了解,2021年以来鸣石投资的底层策略进行了多策略混合的迭代,从纯高频策略转变为高频、中频相结合,兼顾交易逻辑与投资逻辑进行综合的量化建模。一季度中频策略更优、二季度高频策略更优,因此混合后对市场风格适应能力明显提升。
另一方面,私募排排网数据还显示,截至7月14日,运行中的量化策略基金共有17126只,而2020年同期运行中的量化策略基金仅为9153只,2019年同期运行中的量化策略基金则为5710只。但就在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竞争也愈发激烈。就在百亿级量化私募梯队迎来新鲜血液的同时,此前佳期投资和上海锐天投资却也“黯然”掉出百亿级量化私募梯队。
针对上述现象,业内人士表示,头部量化私募经历了多轮的技术和策略的迭代,不仅优势比较明显,未来量化策略还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进化,量化私募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而国内私募行业出现类似海外超大规模私募的契机,可能就出现在国内大资管行业向净值化、科技化演进的过程中,将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进一步来看,中小私募主要考虑两件事,一是资金端,二是资产端。对于资金端而言,部分小型私募由于未能跑出超额收益或募资困难等原因,导致无资金来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以及固定成本的投入;资产端就是策略的有效性,为客户提供长期稳健的收益,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大型私募具备更丰厚的资金优势和规模效应,有利于吸引更多优质的人才,进而提高其资产管理能力。“百亿级量化私募的团队人数大概在60至100人之间,技术成本和人力成本都很高,只有管理规模较大的公司才能覆盖这一成本,并且有能力不断强化投研团队实力,形成正反馈。”某私募业内人士表示。
当前,量化投资行业显然已进入门槛较高的阶段,规模化的管理和品牌效应都在快速形成,不少投资人对于头部机构产生了更多的信任,更愿意将资金托付,这种“马太效应”料加大头部机构与中小机构在管理规模上的差距。部分中小型量化私募可能在资金、人才、技术、策略迭代方面面临挑战。
整体而言,针对量化行业未来发展,天演资本表示,目前A股市场中量化机构的资产管理规模占比相对很小,只要进步的速度快于市场平均水平,相信凭借强大的超额收益,依旧能在多变的A股市场为投资者持续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