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个地方,映入心头的就是各种壕,简直就是又一个迪拜,甚至迪拜都不如他。那事实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请往下看。
津巴布韦共和国,是非洲南部的内陆国家,1980年4月18日独立建国。津巴布韦在1980年之前原本称为罗得西亚,这名字源自于替英国在这地区建立殖民地的塞西尔·罗兹。
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重要的文明发源地,在中世纪时代,该地曾存在一个绍纳人(Shona,属于班图(Bantu)族的一支)建立的文明,并且遗留下不少文化遗迹,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大津巴布韦古城(也是津巴布韦的命名由来),以此城为首都的穆胡姆塔巴帝国(Munhumutapa Empire)通过与来自印度洋岸的回教商队贸易,在11世纪时渐渐强盛,利用当地生产的黄金、象牙与铜矿等重要物资,交换来自波斯湾地区的布料与玻璃等生产品,15世纪时,已经成为非洲南部最大的邦国。
绍纳文明的强盛在19世纪时迈入尾声,1837年时,绍纳人被属于祖鲁族的恩德贝莱人(Ndebele)征服,而来自英国与来自南边的波尔人(荷裔南非人)开始逐渐蚕食这个地区。
津巴布韦位于非洲东南部内陆,维多利亚瀑布、赞比河(Zambesi River)、赞比西河上游的卡里巴水坝(Kariba Dam)与大坝拦阻河水积蓄而成的卡里巴湖共同围成津巴布韦北边的疆界,与赞比亚相邻。
建国后开始发行货币,第一代津元于1980年起发行,取代了当时的罗德西亚元。津元的ISO4217缩写为ZWD。在货币发行初期,1津元的币值较1美元为高,兑换率为0.68津元兑1美元。其后,随国家通胀,货币大幅贬值;至2006年7月26日,其兑换率已跌至100万津元兑1英镑。
至2006年8月1日,第二代新货币的名称揭晓,仍旧称为津巴布韦元。新币的一元等于1000旧津元。另外,政府在新币发行期间,把新津元的美元兑换率贬值60%。ISO4217原把这款新币缩写定为ZWN,由于储备银行未能处理货币转变,因此缩写仍使用ZWD。货币改革计划于2006年8月21日完成,据估计,仍有大约22%旧津元尚未于该段期间兑换成新津元。但货币改革仍未能压抑通胀,新币仍持续大幅贬值,至2008年6月已跌至1美元兑10亿新津元,到6月26日更达到1美元兑1000亿新币,而1000亿新币只是等值于一个面包。
2008年1月,推出面额1000万、500万和100万津元的钞票;4月4日,推出面额2500万津元和5000万津元的钞票;5月6日 推出面额1亿和2.5亿津元的钞票。
2008年8月1日,津巴布韦发行第三代津元(新农业无记名支票),新货币的1元相等于上一代的100亿津元。12月4日,推出面额为1000万、5000万和1亿津元三种新钞;12月12日,推出面额5亿的钞票;12月19日,推出面额100亿的钞票。
2009年2月2日津巴布韦中央银行决定从巨额钞票上删除12个零,这是第四代货币,也就是第三代的10000亿钞票将等于第四代津巴布韦元的1元。2008年8月,津巴布韦中央银行宣布去掉钞票后的10个零,但由于恶性通货膨胀又涨了回来。目前,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10亿。
津巴布韦的物价越来越高,钱却是越来越薄,通货膨胀让许多人大喊吃不消,位于非洲的津巴布韦,感触绝对特别深,一张面额1000万津巴布韦币的纸钞,只能换到美金1.5元,而在津巴布韦买一只鸡要1300万津巴布韦币,游民至少要捡两个月的垃圾,加上不吃不喝才能买到一只鸡。
津巴布韦的垃圾场上来了许多街头游民,没钱买东西吃他们只好自力救济,身体还算硬朗的游民。一个月还能攒上津巴布韦币2000万,但像一名体弱多病的苏菲亚,变卖的东西一个月才赚上100元津巴布韦币。拾荒者苏菲亚说:“政府补助金根本不够用,我只好捡垃圾,赚钱付房租,好有个睡觉的地方。”一张面额一千万津巴布韦币纸钞,才折合1.5美元,当地去年11月份通货膨胀为24447%,短短3个多月,通胀已是当时三倍,来到66000%。
超市中的洋芋片,一包将近500万津巴布韦币,结果还是抢光光,据说500万津巴布韦币,还是上个月的价钱,目前价格已经翻了一倍,当地的通货膨胀,让民众苦不堪言,政府束手无策,只会箝制媒体自由,例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就遭津巴布韦政府拒绝采访报导,这段难得的津巴布韦实录,还是透过可靠消息来源,协助采访才完成,国际社会也才得以知悉津巴布韦问题的冰山一角。
虽然这里每家都有几百亿,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这里现在已经放弃使用本国货币,改用美元或者人民币等9种货币作为流通货币。一个国家被经济残害之深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