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世博会当地时间10月31日闭幕了,但对米兰人来说,他们的烦恼还远远没有结束。因为世博会之后,场馆的后续规划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定论。面对百万平方米的世博园区,米兰人闹心的事还真不少。
米兰政府有一大堆规划,可偏偏没发言权
世博场馆该如何改造,米兰市政府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开始了规划,是整体拆除还是保留部分标志性建筑,方案一套一套的,甚至连城市整体的行政划分都借此契机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很快,政府就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他们在园区后期规划中没有发言权。
由于世博会在匆忙中启动,为了加快场馆建设的脚步,米兰成立了专门的董事会Arexpo,全权负责场馆建设和园区规划,该董事会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世博园区的土地拥有者。但令人意外的是,米兰市政府并不是Arexpo董事会的成员。如此一来,前期建设政府是省了不少心,但也就丢掉了后期规划的发言权。
眼看米兰政府就要吃哑巴亏了,意大利当局终于不再做壁上观。今年4月,意大利政府召集所有公共机构在罗马进行协商,反对由Arexpo主导世博会后期的规划建设,这也是意大利政府首次就世博后期规划问题进行表态。
在意大利当局的压力下,Arexpo不得不做出妥协,表示将会对董事会的架构进行调整。虽然米兰市政府此前曾暗示希望引入政府专员统管大局,但究竟能否从此翻身做主人,恐怕还不好说。
那现在到底该怎么办呢?
除了世博园区该归谁管迟迟没有定论外,该怎么管也是让所有人头疼的问题。
今年2月,米兰大学校长就世博园区的后续发展提出了至今为止可能最有建设性的意见:将世博园区改建成大学城。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米兰政府的支持。当地政府认为,将园区改造成学校,能最大程度利用原有的场馆。同时,世博会深受米兰大学理科和农业系的影响,如果真能改建成大学城,也算是对世博的一种纪念。
不过意大利政府好像还有自己的打算。今年6月,他们提出保留世博树在内的标志性建筑,并改建成博物馆,真正意义上做到“纪念世博会”。只是如今本届世博会最具意义的纪念品:由各国共同完成的、长达25米的“世博墙”已经由组委会捐赠给了正在建设中、位于上海的世博会博物馆,米兰想要再建一个博物馆的打算看来不太可能实现。
不仅意大利人自己关心世博会,中国的企业家们也跟着凑热闹。今年9月,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馆负责人在出席第九届世界华商论坛发布会时突然表示,将会在世博会后购买整个世博园区,并将其打造成欧洲最重要的中国商品物流中心。不过对于中国企业家的这番慷慨解囊,米兰政府显然不愿意接受。
但无论是以上哪种方案,米兰人民都不太满意。按照他们的想法,政府应该将世博用地恢复原样,还给他们一个真正的米兰。但同时,他们又担心会因此丢掉因世博会而创造的工作机会。左右为难的Arexpo无奈只能选择征求民意,希望找到一个万全的方法。但傲娇的米兰人非但不买账,还抱怨政府在遇到困难时才想到他们的做法太不厚道。如此看来,意大利政府的后世博改建之路并不轻松。
除了被拆,世博场馆还会有哪些命运?
世博会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后世博时代场馆改建难的问题也不是米兰一家遇到的。最初的几届世博会,场馆在完成使命后会被全部拆除,但由此产生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一直被诟病。一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为了让场馆在世博会后能被更好地利用,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被保留下来。不过由于外国场馆基本属于临时建筑,世博结束后一般都会被拆除。
世博会建筑被成功再利用的典范应该非埃菲尔铁塔莫属了。作为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标志,铁塔是当时唯一被保存下来的建筑。如今,埃菲尔铁塔已经成为巴黎的地标之一,每年都会有数百万游客前往参观。同样成为城市标志建筑的还有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原子塔和1990年大阪世博会的太阳塔。
有些建筑被保留后受到万人敬仰,有些场馆却因为被拆除而名留青史。2000年的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上,由日本设计师坂茂设计的纸屋成为最大的亮点。该建筑骨架全部由再生纸管构成,墙面和屋顶则采用半透明再生纸膜。世博会结束后,纸屋的制作材料被全部回收再利用,体现了“零废料”的生态设计理念。
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后,同样选择保留部分标志性建筑。世博轴、中国国家馆、世博主题馆、世博中心和世博演绎中心被永久保留,而其它场馆或拆除,或拍卖,或迁移。比如马来西亚馆就被无偿赠送给了无锡市政府,成为了当地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