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经首席记者 刘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2021年年末减少85万人。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并提出,“要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总量下降,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应如何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7月11日是第34个“世界人口日”,风口财经专访了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
生育意愿下降由综合因素决定
风口财经:“年轻人越来越不愿生孩子”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不少人认为是因为生活成本高,您怎么看?
原新:
年轻人越来越不愿生孩子,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高固然很重要,但是文化观念的改变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及以前的代际如果不结婚,大家会认为人生不完整,结婚后如果没有孩子,会被认为是家庭不完整,家庭生活的中心是孩子,一切围绕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传统上,我国有一个普婚普育的文化基础。而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已经发生巨大改变,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为中心,年轻人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快乐,如果生育会阻碍自己的发展和享受生活,那么就会选择不生,甚至不婚。
以前我们说“多个孩子多双筷子”,形容育儿成本相对较低,节俭型生活,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多生个孩子如同多添一双筷子就够了。以前的“竹筷子”如今却成了“金筷子”,现在育儿成本不只是经济压力,而是综合成本过高,还包括间接成本、影子成本,降低了生育意愿。
当然,生活成本高固然重要,但并不是造成年轻人生育意愿低的单纯因素,生育意愿由综合因素决定。
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是一个相对概念,在过去,一个家庭收入很少,但要养育三四个孩子,生活成本也非常大。
过去挣钱是为了家庭生活改善和孩子的发展,而今天年轻人挣钱更多的是为了个人消费,这就是观念的改变。
概括一下,维持低生育率的主要力量有:经济社会持续进步的内生性力量继续指向低生育率;生育人数、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及晚婚迟育的消极影响;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高企;婚育文化和概念的改变;新冠疫情这个突然事件也使部分人选择终生放弃生育等。
集体婚礼现场。新华社资料图片
人口负增长已是大势所趋
风口财经: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指出,人口负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怎样理解这句话?
原新:
人口发展一般分为正增长、零增长和负增长三个阶段。人口正增长的历史最长,也是目前绝大多数国家正在经历的人口历程。新中国成立时,人口总数5.4亿人,随着人口转变快速完成,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平均每5年净增加1亿人的高速增长后,人口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并逐渐进入人口低速增长阶段,从13亿人增至14亿人用时14年。
人口零增长是负增长的准备和短暂的过渡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总人口正负增长的过渡时期,一般会在零增长附近徘徊一段时间。我国2021年净增加48万人和2022年净减少85万人,均是总人口在零增长附近的波动。现在来看,尽管促进生育和阻碍生育的因素同时存在,但我国常态化、长期性的人口负增长已是大势所趋。
6月1日,贵州省从江县第一示范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表演节目。新华社发
人口缓慢缩减,规模保持巨大
风口财经:那么我国这种常态化、长期性的人口负增长将会呈现哪些新的人口特征?
原新:
我认为,中国的人口负增长将伴随着总人口规模依然巨大、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综合素质跃升和人口向城镇集聚的人口全要素的整体联动。
第一,总人口规模依然巨大。
人口负增长的早期阶段,正是总人口数量从峰值下落的“高原期”,沿袭了人口规模“达峰”的巨大惯性,人口缓慢缩减,规模依然保持巨大,即便按照低方案预测,至本世纪中叶的总人口依然在12亿人以上。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是到本世纪70年代,我国仍然是全球两个十亿量级以上的超级人口大国之一。
第二,人口老龄化加速。
从当前到21世纪中叶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在2054年达峰值5.2亿人,人口老龄化水平升至40%以上,均比2020年增加一倍,步入超级老龄社会,其特征表现为老龄人口规模超大、老龄化速度超快、老龄化程度超高、老龄社会形态超稳、老龄群体内部差距超大。当然,人口老龄化是人口整体年龄结构的变化,不能只看老年人口的变动。
第三,人口综合素质跃升。
首先是居民健康状况大幅改善。2021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2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等健康指标分别下降至5.0‰、7.1‰和16.1/10万,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二是教育发生质性飞跃。2021年,我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步入稳定的高等教育普及阶段。人口的综合素质大幅提升,人力资本日渐雄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动力源。
第四,人口向城镇集聚。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和劳动力自由流动日益活跃。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大幅扩增,从2010年的2.21亿人增加至2020年的3.76亿人,十年净增加 69.7%。2021 年,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到3.85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7.2%,即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在流动迁徙,且很大一部分在向城镇或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集聚,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化,盘活了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激活了劳动力自身的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既提高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也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空间再布局。
来源:国家统计局。
人口红利在转型而非消失
风口财经:“人口红利”一直是一个热词,在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加速的大背景下,我国人口红利消失了吗?
原新:
人口红利概念实际上是一个“舶来品”,是西方学者研究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而创造的分析框架。人口机会和人口红利是两个意义不同、密不可分的概念,前者是人口学概念,是在人口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条件;后者是经济学概念,是由人口机会转化而来的实实在在的经济产出,比如GDP、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因此,在讨论人口红利时,要十分注意避免混淆人口机会和人口红利两个概念。切记,
人口机会绝对不会自动转化为人口红利,中介因素是与人口机会匹配的经济社会决策和政策环境。人口机会不能转变为人口红利是人口机会的浪费,而非人口红利消失。
展望未来,我国人口机会正在转型。以综合型人口机会为特点,表现为人口规模巨大、人力资源庞大、人力资本增强、人口流动活跃、长寿机会开放共同组合的规模型、资源型、素质型、配置型、长寿型的综合型新人口群体特征,正在形成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人口基础。
所以,
中国的人口机会正在转型而非消失,与之对应的人口红利也在跟随转型而非消失。
中国人口负增长阶段的早期,具有综合型新人口群体特征下的新人口机会,为可持续释放新时代人口红利奠定基础。
位于上海江宁路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的社区“宝宝屋”(2022年3月7日摄)。新华社发
借鉴国外经验要量力而行
风口财经:人口问题也是发达国家乃至一些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的问题,在您看来,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吗?
原新:
从国际上看,各个国家的生育支持政策总结起来大致有四类。
首先是家庭支持政策,核心就是女性或者生育者家庭和工作的平衡,对女性产后的工作对接上做得比较到位,比较典型的就是法国的家庭支持政策。在欧盟,政府通常高度重视家庭以及对家庭福利的投入,如德国在1995年设立德国家庭事务、老年人、妇女和青少年部,英国于1997年在内政部中设立专门的家庭政策单位等,专门负责家庭福利、家庭支持和家庭保护等方面事务。
第二是现金补贴政策,包括生育津贴、儿童津贴、产妇津贴、托育津贴、父母津贴等对生育行为的激励效果都很明显。如新加坡新生儿都能拿到政府的现金补贴,即“婴儿花红”,补贴标准随孩次增加而增加,此外还有托儿津贴、幼儿津贴等。再如俄罗斯2007年实行对多孩家庭提供现金补贴,即“母亲资本”项目,效果显著。2015年瑞典的家庭福利开支占了全国GDP的3.5%,其生育率也达到1.85左右。
第三是税收减免,随着鼓励多生孩子的政策,很多国家都不断提高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基准线。新加坡除了现金补贴外,在税收上还有很多优惠,如子女免税额度、在职母亲的子女估税减扣等。
第四在托育方面,有些国家从托儿所一直到大学都实行免费政策,比如日本推行学龄前教育免费,而整个欧盟国家大概1/3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得到托儿所和幼儿园的照顾。
从现阶段来说,我认为
值得借鉴的是打造公立的托儿、幼儿托育机构,实行普惠性的托儿、幼儿托育服务,以及尽快落实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政策。另外在税收住房方面,希望对多孩生育家庭的优惠政策能够尽快建立起来。
但我国在借鉴这些经验的同时要量力而行,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本土化。
工作人员(右一)辅助老年人在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社会福利中心健身。新华社发
要拓展思路发展经济
风口财经: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把握新时代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原新:
负增长和老龄化将成为中国人口常态长期不变,并与经济社会要素交织互动,形成错综复杂的人口负增长和老龄社会新生的经济社会关系,理性认知、主动适应和积极应对负增长和老龄社会问题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课题。
第一,辩证认识人口负增长。
人口负增长具有递次性和阶段性特征,短期内、小幅度的人口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减少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压力,减少碳排放等环境污染,减少环境移民困境。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符合适度人口要求的人口缩减是提高人均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但是,长期的、大幅度的人口负增长将引发人口总量危机,关乎国家安全。我们要科学预判低生育率陷阱,避免陷入人口恶性减少的危机。
第二,充分发挥大国优势。
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人口形势复杂,盘活和疏通人口国内大循环可在较长时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回旋空间。在应对负增长和老龄社会问题时,应充分发掘人口潜力,推进人口有序流动迁移和空间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开发人口红利。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人口零增长区间,人口总量达到峰值,在区域间实现人口削峰填谷、腾挪有序,可减少地区结构性失业人口规模,助力中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型。必要时可拓宽国际人才引进通道,以高水平开放吸纳发展所需高素质移民,为中国劳动力蓄水池加注。
第三,警惕出生人口规模危机。
育龄妇女规模减小和生育率降低是出生人口规模减小的直接原因。通过育龄妇女年龄结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等因素推断,未来中国生育率水平升至适度生育率水平的难度极大,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很可能是常态现象,严重危及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防范持续低生育风险,国家和社会应采取更加积极的生育措施,切实有效地帮助家庭减轻育儿负担,分担生育风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必要的人口条件。
第四,拓展思路发展经济。
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和老龄社会问题的关键是经济发展,人口负增长和老龄社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影响是挑战更大。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压力持续加大,生产和消费格局急剧改变,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以创新为驱动,挖掘新机会,开发新动能,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应对不断深化的老龄化,通过改善消费结构,扩大老年服务型消费,推动老龄产业发展,释放老年人生产和消费红利。应对生育率低迷,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有利于减小婚育经济压力,促进生育率回升,弱化低生育率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