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再次进入高油价时代,我们能离开俄罗斯能源吗|《财经》封面-55美分是多少美金

频道:保险知识 日期: 浏览:0

与石油相比,俄罗斯在天然气上话语权更大,中俄天然气贸易暂无变化

封面设计/黎立

文|《财经》记者 徐沛宇 韩舒淋 金焱 江帆

编辑|马克

国际原油价格从负数到逼近历史最高值,只用了不到两年。全球经济正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能源价格冲击,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也很可能自此重构。

供需状况始终是影响油价的关键因素。新冠疫情暴发使全球石油需求骤减,油价因此暴跌;疫情后产油国的减产和全球需求的回升,助推油价在近一年里缓慢反弹;俄乌冲突,市场担忧石油供应受阻,刺激油价半个月暴涨近50%。

地缘冲突对油价的影响往往是短暂的,除非对石油的供需产生影响。此番俄乌冲突暂未对国际石油供需造成较大影响——主要消费国的石油需求未减弱,产油国的供应暂未受到限制,尽管美国和英国对俄罗斯祭出了石油禁买令。

与石油相比,俄罗斯在国际能源贸易领域更大的话语权在天然气上。管道天然气的交易模式比石油更加稳固,俄罗斯和欧盟、中国两大天然气进口方的实际贸易暂未受到影响。不过,未来俄罗斯能否出口更多天然气,变数在增加。

虽然油气的实际供需暂未受较大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次地缘冲突不会对国际能源贸易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在全球能源转型蔚然成风的当下,全球油气出口大国和进口大国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同时,能源独立后的美国在国际能源贸易上的角色开始变得复杂。

在俄罗斯油气出口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积极推动油气出口的美国,在能源转型的道路上更加捉摸不定。而剧烈波动的油价和气价,已经让以德国为首的欧盟国家推进能源转型的决心更加坚定,并开始追求能源独立。这对全球新能源产业来说乍看是机遇,但也蕴含着新挑战。

能源市场需要长周期的建设与培育,多则数十年、少也要三五年。

这次的地缘冲突,对国际能源产业的影响将在此后数年逐步释放、蔓延全球。

国际油价飙升

2022年3月7日,俄乌两国代表团在白俄罗斯境内的别洛韦日森林开始第三轮谈判。图/法新

继2007年-2008年、2011年-2014年之后,全球第三次进入了每桶100美元以上的高油价时代。这轮高油价始于供需紧张,上升于地缘冲突,终于何时暂未可知。

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导致国际石油市场供应过剩,随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发起史上最大规模的减产,2021年经济恢复增长,石油需求随之持续增长,石油市场的供需由过剩过渡到平衡。

从2021年底至今,减产和需求回升都在持续,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开始转为紧张,并逐渐升级。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市场对供需紧张的担忧上升,油价在半个月内从90多美元/桶飙升至130多美元/桶。

在俄乌冲突前,石油供应变紧张的直接原因是欧佩克+减产,背后的隐形推手则是全球石油行业勘探开发投资缩水。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能全认为,从世界石油行业多年的实践看,为保持供需平衡,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投资每年应达到5250亿美元。而2020年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支出仅为约3290亿美元,比2019年下降27%,仅次于2016年32%的降幅,是35年来降幅第二大的年份。2021年,世界油气勘探开发投资虽有所回升,但投资规模估计约只有3410亿美元,比2019年仍低了近25%。

另据能源咨询公司挪威雷斯塔能源发表的报告,2021年全球油气新发现总量只有约47亿桶油当量,仅是2020年的37.6%,是19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由于新增油气资源发现量的下降,2021年世界可开采石油资源总量为1.725万亿桶,大大低于2020年的1.903万亿桶,这对世界石油生产是重大打击。

俄乌冲突后,全球主要国家的石油生产和需求未见有明显影响,但随着美欧对俄罗斯制裁的不断升级,俄罗斯石油的出口渠道受到一定的影响,可能会间接影响全球石油供应链。具体的影响程度有多大,目前还没有答案。

多个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石油出口占全球石油出口量的12%左右,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在全球石油供应链的位置举足轻重。

当地时间2022年3月8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禁止美国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的行政令:禁止进口俄罗斯原油和某些石油产品、液化天然气、煤炭及煤炭产品;禁止美国对俄罗斯能源部门的新投资;禁止美国人资助或支持在俄罗斯投资能源公司等。同日,英国也宣布将在2022年底前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和相应石油产品。

俄罗斯石油在美国和英国国内的消费占比均不足10%,两国填补俄罗斯石油空缺的渠道较多,上述禁令将不会对两国造成较大的冲击。但出口受限的俄罗斯会如何影响国际石油市场的供需,目前还看不清楚。

俄罗斯原油出口的十大目的国里没有美国和英国,俄罗斯向美英出口的原油量占其总出口量的比重不足10%。如果只是丢失美英市场,俄罗斯还有较强的应付能力,但美英禁令的示范作用巨大。

欧洲石油公司壳牌集团3月4日低价购买了一船俄罗斯乌拉尔原油。迫于各方压力,壳牌四天后声明:不会再从俄罗斯购买新的石油和天然气。

高盛集团2022年3月8日发布的研报称,俄罗斯的石油可用存储容量为8000万桶。在出口严重中断情况下,俄罗斯生产的石油将在一个月内填满这些库存。

多位石油行业分析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只有中国市场有空间消纳俄罗斯出口受限的多余石油。但基于海运船只的不确定性、经济成本、政治风险等问题考量,中国进口更多俄罗斯石油的概率并不大。因此,俄罗斯石油供应链的变动,以及由此造成的国际石油市场影响,目前难以判断,要视俄乌冲突的演变情况而定。

撇开俄乌冲突的影响,业界预计油价短期内难以快速下跌。

首先,世界石油需求继续看涨。多家国际能源机构都预测,2022年的世界石油消费总量将超过2021年,也超过2019年,预计会达到1亿桶/天,创下新的纪录。

全球宏观经济数据也显示此轮油价上涨周期仍未见顶。咨询公司捷诚能源首席分析师闫建涛对《财经》记者表示,全球从2020年10月开始进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周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又推动了全球通货膨胀,提高了能源消费成本。历史数据表明,当能源开支占全球GDP的7%时,油价会位于150美元/桶的水平,此时消费快于经济增速,经济就会开始萧条,然后油价就会暴跌。目前全球能源开支占全球GDP的比重接近6%,意味着油价仍有上升空间。

“油价涨到200美元/桶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华尔街享誉盛名的投资人安迪·赫克特(Andy Hecht)对《财经》记者说,油价可以参照国际煤炭价格的持续大幅攀升,如今国际基准煤炭价格每吨已超过400美元。尽管各国都在鼓励替代原油,用可再生燃料来应对气候变化,但化石燃料仍将是最大的动力提供源,转向替代燃料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疯狂的天然气

在全球石油价格飙升的同时,天然气价格也不断创下新的历史,并有剧烈波动。欧洲荷兰TTF和东亚JKM天然气近月期货每日收盘价从一年前的约6美元/mmBtu分别飙升至最近的超过70美元/mmBtu和50美元/mmBtu。美国已经跃升至全球第一大产气国,其市场枢纽Henry-Hub的近月期货价相比去年涨幅也基本翻倍,达到接近5美元/mmBtu。

有熟悉天然气贸易的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天然气市场期货价格的波动是金融市场价格,并非实际的实货成交价格,有投机因素影响。但即便如此,可以肯定的是,一旦俄罗斯受的制裁加剧影响供应,肯定会继续推高天然气市场价格,并且在欧洲反应最明显。

业界普遍的观点是,相对于石油,当前俄乌冲突及后续走势的不确定性对天然气市场的直接影响更大。

2020年,俄罗斯天然气产量达到6385亿立方米,占全球产量的16.6%,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更重要的是,天然气市场有强烈的区域性特点,其运输、交付受基础设施制约更大,主要依靠管道气和船舶运输液化天然气(LNG),LNG的运输、交付还需要接收站的建设来配套。也因此,一旦其供应受限,对区域市场的供需影响也更为突出。

具体到天然气市场,管道气的价格一般为长协合同锁定,长协合同价格一般与油价或交易枢纽价挂钩,其输送容量和价格相对固定,灵活性较低。而LNG市场灵活性较高,其贸易既有长协也有现货,现货价格更容易受到影响。

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的波动,已经开始影响到了全球LNG贸易的走向。

前述熟悉天然气贸易的专家对《财经》记者分析,美国作为新兴的天然气势力,其出口基础设施在2016年前后开始投资,在2019年以前全球LNG供需相对宽松的时期,美国的LNG开发商为了尽早做出投资决策,需要尽快签订长协合同以获取贷款融资,为了开拓市场,灵活改变了LNG贸易的合同规则:一方面是将价格与Henry-Hub、TTF或者现货挂钩,而过往一般与油价挂钩;二是从DES(目的港船上交货)条款变更为FOB(装运港船上交货)条款。

该专家分析,这样的变更增强了LNG市场的流动性。在DES条款下,买方需要指定LNG运输的目的港,而FOB条款则将目的地的选择权交给了买方。换言之,签署FOB条款的LNG长协,买方在买到气之后,可以自主选择将货运到哪个港口。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新兴买家的出现,他们为了方便操作的灵活性,避免违约条款制约或承担损失,也更愿意签署FOB条款合同。

在实际贸易中,LNG贸易商和大型油气公司也承担了重要的“串货”和资源池的角色。东亚三国对LNG气质要求不同,中国的LNG一般会进入管道气,需要低热值、高气化率的气,而日韩进口的LNG一般用于气电厂,需要高热值、低气化率的气,针对不同需求,需要贸易商来进行“串货”。也因此,许多LNG的贸易合同并不是与产气公司直接签订,而是与贸易商签订,这都增强了LNG贸易的流动性。

在过去几个月欧洲天然气价格大涨的形势下,由于其存在比亚洲天然气市场更高的溢价,导致大量国际市场的LNG转而卖到欧洲,而中国的买家也参与其中,前述贸易专家表示,据其了解,三桶油和国内民营公司都有转售LNG至欧洲市场。不仅如此,也有海外贸易商不惜违约,改变目的地卖至欧洲。

路孚特的船舶追踪资料数据显示,过去三个月,欧洲都是美国LNG最大的出口目的地,2月美国四分之三的LNG出口到了欧洲。其数据还显示,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中国进口LNG的数量逐月下降,从2021年12月的超过100亿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2月的不足70亿立方米,已经低于2021年任何一个月的进口量,目前主要的气源国是澳大利亚和卡塔尔,来自美国的气量从2021年11月的15亿立方米逐月递减至2022年2月的0立方米。

标普国际发表于3月11日的一篇分析认为,高气价下,中国2022年LNG进口量可能不会继续增长。该文章分析,3月10日亚洲JKM近月期货价收于36.457美元/mmBtu,而前一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发布的中国的LNG出厂价综合价格指数折合为24美元/mmBtu,有明显价差。此外,国家管网公司最新公布的4月至12月LNG接收站码头接收剩余能力比2月同期高出约28.5万吨,意味着有的买家由于缺乏市场需求而取消或推迟了预定的额度。

而这一趋势很可能持续,并对国内的能源供应带来潜在影响。

欧洲的溢价,是改变LNG贸易流向最大的动力。而在国内,无论是工业还是发电,下游环节对如此高的LNG市场价格难以承受。前述贸易专家担心,尽管三桶油保障了相当的气源,但在国际市场高成本的情况下,如果国内天然气需求继续增长,增量如何满足将面临很大困难。

国内用户已经开始感受到LNG市场价格的痛苦。

一位沿海气电厂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LNG现货市场的价格报价已经达到8元/立方米,以此估算,意味着度电燃料成本高达2元/度电。而国内各省燃煤标杆电价一般在0.3元/度-0.45元/度,现在的气价水平发电已经没有任何经济性可言。

现货之外,气电厂也有相当的气量来自于与三桶油的长协合同气量,其价格相对稳定。但在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的背景下,三桶油的长协气价随之上升,向下游传导后也已经上涨。目前,其合同内气量的气价已经涨至接近3.5元/立方米,最新的管道气拍卖价涨至6.7元/立方米,在现在的电价水平下,都不具备经济性。“现在已经无法考虑机组运行的盈亏平衡点,连燃料成本的保本点都达不到。”该气电厂人士介绍。

气价的影响同样波及到了工业用户。中国能源网总经理周涛对《财经》记者表示,2019年前推动煤改气时,陶瓷、金属加工等行业曾集体向政府反映,气价超过3.5元/立方米将面临亏损,现在面对超过6元以上的高气价将更加难以承受。

地缘冲突的走向无疑将是左右未来能源供应、价格最大的变量,而现在无人能够判断其结果。

在欧洲大举与俄气脱钩之际,天然气的供应形势会愈发严峻,价格短期难以回落,不具备价格优势的亚洲市场,将更难以买到足够的天然气。

因此,前述气电厂人士评价称,俄乌冲突虽然远离亚洲,但全球能源市场是一体的。国际市场一次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齐齐飙升。如果持续下去,将会引发一场低烈度的能源安全危机,可能需要用类似应对能源安全危机的思维来处理当前的情况。

对中国而言,天然气不仅在发电、工业领域有需求,更重要的是冬季还将面临保障民生供暖的考验,能源安全挑战仍然严峻。

3月7日,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应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时表示,要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保障能源安全。重点是做好煤炭保供稳价工作。中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燃煤发电量占60%左右,煤价稳则电价稳,能源价格的“基本盘”就稳。

3月9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文指出,进入2022年,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能源供应形势更加严峻复杂,能源价格不断攀升并屡创新高,同时国内煤炭消耗呈快速增长态势,对煤炭保供稳价形成新的挑战。

发改委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煤炭主产区和重点企业持续加大工作力度,从推动手续办理、加强应急储备等多方面完善煤炭产供储销体系,进一步释放优质煤炭产能,强化煤矿生产调度,力争全国煤炭日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确保产能合理、产量充裕,运销畅通,安全保供。

欧洲能源独立能走多远

2022年3月10日至11日,欧盟领导人非正式峰会在法国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举行。俄乌冲突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政治和外交后果是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图/法新

欧洲处在俄乌冲突的最前线,俄罗斯又是欧洲能源最重要的进口国,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欧盟国家对俄罗斯施加制裁的双重压力下,欧洲的能源供应、能源价格正在承受最严峻的压力。

欧洲当前高度依赖俄罗斯的能源进口。

据欧盟发布的数据,欧洲能源消费中有57%到60%是化石能源,而其中绝大部分依靠进口。具体而言,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的进口比例分别高达90%、97%和70%。

而俄罗斯在这三大化石能源领域都是欧盟的第一大进口国。天然气方面,2021年俄气占欧盟进口天然气的45%,过去几年平均在40%左右,其他主要进口国是挪威(23%)、阿尔及利亚(12%)、美国(6%)和卡塔尔(5%)。

原油方面,俄油占欧盟原油进口的27%,其他主要进口国包括挪威(8%)、哈萨克斯坦(8%)和美国(8%)。煤炭方面,俄煤占欧盟硬煤进口的46%,其次是美国(15%)和澳大利亚(13%)。

俄乌冲突持续之际,欧洲对俄罗斯施加了各种制裁,并抛出了自己的能源独立路线图,试图在2030年前摆脱对俄罗斯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欧盟委员会主席范德莱恩(von der Leyen)在3月10日的欧盟巴塞尔峰会上更是提出,将在5月中旬讨论具体方案,到2027年就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

根据欧盟3月8日发布的《欧洲廉价、安全、可持续能源联合行动》(REPowerEU: Joint European action for more affordable, secur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欧盟计划多元化进口气源,加速可再生天然气开发,减少供暖、发电环节的天然气使用来降低对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依赖,在今年底前减少三分之二的俄气进口。面向未来,欧盟还将采取加速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多元化能源供应、提高能效等措施来降低对俄罗斯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

范德莱恩表示,我们不能依赖一个时常威胁欧盟的能源供应者,必须独立于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需要立刻行动起来缓解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在下一个冬天多元化天然气来源,并加速能源转型。我们越快转向可再生能源并提高能效,就越早能真正独立掌控我们的能源系统。

根据该《行动计划》,欧盟首先要应对价格波动和今年的天然气供应问题。

目前,欧盟储气库的库容仅为27%,为历史低位,欧盟计划在10月1日之前将储气库库容提高到90%。

这意味着大量的购买成本,据美国智库CSIS估算,预计今冬结束之后欧盟储气库容量将消耗至200TWh左右,其总库容为1111TWh,要在10月1日之前恢复至90%的库容,需要新增约800TWh,若以200欧元/兆瓦时的价格估算,意味着大约1600亿欧元的支出。

长远来看,要摆脱对俄罗斯化石能源的依赖,欧盟计划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多元化进口天然气气源,二是加速能源转型,提高能效,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2021年欧盟从俄罗斯进口了155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欧盟天然气消费的40%左右。要替代这部分进口,需要多个手段共同努力。

气源方面,欧盟计划增加液化天然气(LNG)和其他管道气的进口。其中LNG的主要气源国包括卡塔尔、美国、埃及和西非,管道气的气源国主要包括阿塞拜疆、阿尔及利亚和挪威等国。欧盟计划LNG和管道气能够每年分别新增500亿立方米和100亿立方米的供应。

其次是增加可再生气源,即生物质和氢能。欧盟计划到2030年,生物质天然气能够每年达到350亿立方米的产量。氢能方面,到2030年能够提到250亿到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增加气源的同时,欧盟还将加速能源转型,促进电气化水平,加速新能源发展替代化石能源,并提高能效,从而减少对天然气的依赖。

能源转型速度无疑是最大的变量,欧盟预计,其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到2025年将翻倍,2030年达到目前的三倍,替代17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需求。这意味着新增4.8亿千瓦的风机和4.2亿千瓦的光伏装机,并且还将增加氢能的供应。

能效方面,欧盟计划到2030年通过提升能效,减少3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需求,并通过安装3000万台新的高效热泵,减少350亿立方米天然气需求。根据欧盟的测算,建筑取暖每降低1度,可以节约100亿立方米天然气需求。

此外,在工业方面,欧盟还将推动高排放行业的转型,减少化石能源使用,转而使用氢能和电力,进一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这份行动计划能否真正落地,还面临成本、供应、基础设施、国际市场走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欧盟是否会进一步加大对俄罗斯制裁力度,进而影响当前还未中断的俄气供应,也存在不确定性。

自2021年四季度限电潮以来,中国持续为“双碳”定调:要求必须立足国情,端牢能源饭碗;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脱离实际,不搞“碳冲锋”、运动式“减碳”。

诺瓦克表示,尽管发生了各种情况,几十年来俄罗斯一直是可靠的合作伙伴,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一直在履行其向欧洲供气的合同义务,当前过境乌克兰的天然气交付已经增加到每天1.09亿立方米,北溪1号、亚马尔-欧洲、土溪、蓝溪管道也在向欧洲输送天然气。

诺瓦克表示,这种声明会搅乱市场,俄罗斯的油气产品在欧洲市场是最有竞争力的,放弃它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油价可能飙升至每桶300美元甚至更高,欧洲市场不可能迅速找到俄罗斯石油的替代品。

诺瓦克还指责称,欧洲的消费者将受到高价的严重伤害,欧洲的政治家应该告诉欧洲的消费者将面临什么:汽油、电力和供暖成本将如何飙升,也将影响包括美国的其他市场。

在能源业界看来,欧盟的计划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路孚特首席分析师、牛津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秦炎对《财经》分析,欧盟的路线图着重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其长期目标通过提高能效、发展新能源来减少天然气消费更容易实现,而短期关于天然气供应多元化的方案实施起来难度很大。

秦炎认为,如欧盟希望每年新增500亿立方米LNG进口,这需要数十艘LNG运输船才能补上缺口,而且还需要欧洲LNG接收站的基础设施能够跟上,这并不容易,其他国家管道气的提升空间也十分有限。综合来看,该《行动计划》更大的意义在于凝聚欧盟成员国,并进一步推进此前欧委会提出的绿色新政目标(Fit for 55),方案提出了很好的框架,但仍缺乏措施细节。

对于欧盟提出的新增进口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计划,天然气行业机构NGI援引分析师的分析认为,如果其他市场需求不减少,今年市场上并没有这么多的增量。此外,大部分LNG锁定长协合同,这些增量LNG从何而来还不清楚,目前市场上估计只有120亿立方米的增量能运往欧洲。

值得注意的是,在欧盟出台能源独立的计划图之际,主要欧洲国家已经在寻求其他的替代方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国和德国。

2月1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发表演讲,表态将重新启动核电,计划法国将从2028年开始新建六个核电机组,并在此基础上再新建八台机组,到2050年新增2500万千瓦核电装机,并且现有机组将延寿运行。而此前法国曾在2015年通过法案逐步减少核电占比。此外,法国还将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投资。

而德国则在一番考虑之后否决了延寿核电的讨论,3月8日,德国经济与气候变化部长哈贝克表示,仍将按原计划在年底前关闭境内所有核电站。与此同时,德国将加速建设LNG接收站,首个LNG接收站将在两年内投运。此外,德国的部分煤电厂将作为备用电源应急继续运营,而2030年退煤计划保持不变。

能源环境媒体“E&E News”援引标普国际普氏欧洲首席能源分析师Glenn Rickson的分析也指出,最近英国和德国的两个煤电厂已经推迟退役,还可能有更多煤电推迟退役。据他预测,2022年欧洲预计将有1500万千瓦的煤电机组处于运行状态,相比2020年的800万千瓦和2021年的1100万千瓦进一步提升,德国一些处于备用状态的煤电机组可能会运行的更加频繁。

美国能重新定义全球市场吗?

俄乌冲突背后,是全球油气产量第二的俄罗斯和全球油气产量第一的美国之间的角力,更是能源独立后的美国企图重新定义国际油气市场的开端。

拒绝俄罗斯的能源产品,对美国国内的能源供应体系挑战不大,其挑战在于如何应对高油价带来的经济压力,如何督促其他产油国提高出口量,以及如何重新定义国际油气贸易中的各国角色。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俄罗斯石油仅占去年抵达美国的所有原油进口量的3%左右,约为20万桶/天。情报公司Kpler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美国2022年从俄罗斯原油的进口量已降至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另有EIA数据表明,美国平均每月从俄罗斯进口超过2040万桶原油和精炼油品,约占美国液体燃料进口量的8%。美国企业在最近几天已大幅削减了从俄罗斯的进口。

发布对俄罗斯的能源进口禁令后,美国总统拜登表示,他将继续努力减轻因能源价格上涨给美国家庭带来的压力,并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和化石燃料的依赖。美国政府已经承诺在本财年释放超过9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美国政府也正在与一系列能源生产商和消费者就可以采取的进一步措施进行对话,以确保稳定的全球能源供应。

华尔街知名投资人安迪·赫克特对《财经》记者说,虽然高企的油价和通胀困扰美国经济,但美国别无选择,必须禁止进口俄罗斯能源产品。

美国汽车协会(AAA)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8日,普通汽油均价过去一周里飙升55美分,达到4.17美元/加仑,创下未经通胀因素调整的名义价格最高纪录。该数据打破了2008年夏天创下的4.11美元/加仑纪录,当时美国正值房地产崩盘引发严重衰退期间。

在SWIFT系统内,俄罗斯银行的交易规模排位第二,其中80%的交易通过美元进行,鉴于俄罗斯在油气等大宗商品贸易中的地位,将部分俄罗斯银行踢出SWIFT系统,有专家担心会损伤美元流动性。

拜登3月2日发表了上任后首份国情咨文演讲,通胀问题成为举足轻重的议题。有分析预测美国2月CPI增速或将冲刺8%。根据美国汽车协会3月6日公布的全国平均汽油价格监测报告,加利福尼亚州、伊利诺伊州、纽约州、宾夕法尼亚州和夏威夷州等地的油价最高,在4.18美元至5.29美元之间,数据创下了2008年6月以来的最高汽油均价纪录。

尽管美国本身生产大量轻质原油,但受通往石油生产中心的距离和有限的管道基础设施影响,西海岸客户从美国国内采购的成本很高。这使人们再度关注100年以来一直规范着美国的海上贸易的《琼斯法案》(The Jones Act)。该法案制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旨在振兴美国航运业。该法案要求在美国沿海航行的船只必须由美国建造、拥有、悬挂美国船旗并由美国海员操作。《琼斯法案》之下,石油从一个美国港口运往另一个美国港口的成本很高,因此有人呼吁暂停实施《琼斯法案》,或者增加输油管道的产能,但这些在短期内都指望不上。

对其他产油国的态度,美国的策略是通过外交来抑制油价,美国希望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和伊朗能提高产量,削减俄罗斯占国际石油出口量的比重。美国已经在试探与自己曾经的最大石油供应国委内瑞拉恢复关系,日前两国举行了2019年两国断交以来的首次高层会晤。

2019年美国对委内瑞拉实施经济制裁后,美国炼油商无法再从委内瑞拉进口原油,替代品是俄罗斯原油。委内瑞拉选择依赖中国、俄罗斯和伊朗来维持其石油部门的运转。截至2020年,委内瑞拉国有石油公司Petroleos de Venezuela SA(PDVSA)的日产量约为30万桶。现在美国希望逆转这一局面,并一举使委内瑞拉脱离俄罗斯的政治轨道。

对于伊朗,此前白宫新闻发言人普萨基已公开承认伊核谈判中涉及石油问题,谈判越来越接近达成协议。但3月10日谈判再起变数,伊朗外长称美国提出新的过分要求,妨碍谈判协议达成。

沙特方面的形势则不乐观。最近几周沙特对美国海湾地区政策的批评变得更加直言不讳。白宫试图安排美国总统拜登与沙特领导人通电话,但没有成功。沙特官员说,在拜登主政期间,沙特与美国的关系恶化,沙特希望在干预也门内战的行动中得到美国支持,希望美国帮助沙特的民用核计划,并希望在美遭到多起诉讼的沙特王储穆罕默德在美国获得法律豁免。美国对这些诉求反应克制。

全球油气贸易格局将如何演变

若俄罗斯受到的制裁进一步升级,则可能改写全球油气贸易格局。

根据俄罗斯海关的统计数字,2021年俄罗斯出口原油2.3亿吨,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居世界第二。2021年,俄罗斯出口天然气2035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

俄罗斯能否保住其在油气行业的地位,主要看三方面:一是美欧金融制裁俄罗斯能否顶得住;二是其他产油国替代俄罗斯出口石油的意愿和能力有多少;三是国际液化天然气贸易能多大程度替代俄罗斯出口的天然气。这三大因素也决定着未来国际油气贸易格局的变化。

俄罗斯迄今遭受的最大力度的制裁是被禁止使用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国际结算系统(SWIFT)。2022年2月26日,美国与欧盟、英国和加拿大发表共同声明,宣布禁止俄罗斯几家主要银行使用SWIFT。

SWIFT是专门为金融机构提供跨境信息和通信服务的组织,成员包括全球200多个国家的超1.1万家金融机构、交易所和企业,几乎是跨境支付信息收发的独家服务商。

上述制裁的细节未公布,根据多方透露的信息,俄罗斯的部分银行仍能继续使用SWIFT系统,且油气贸易不在禁令之列。

业内人士认为,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时相比,俄罗斯有了更多应对经济制裁的经验。该禁令增加了与俄罗斯油气贸易结算的风险和不便,但整体上对俄罗斯出口油气的交易影响不大。熟悉俄罗斯能源贸易的人士对《财经》记者介绍说,即使SWIFT系统扩大俄罗斯的禁用范围,国际油气贸易也可以继续。比如,注册新的银行机构,就可以跳出惩罚名单。再如,可以通过第三方中转的路径拐弯进行交易。当然,这样对俄罗斯以及与其交易的机构会产生政治、金融风险。

在其他产油国方面,以沙特与俄罗斯为首的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联盟目前看来仍然较为坚固。最近的欧佩克+会议决定维持2021年8月制定的将增产量提高到40万桶/日的目标,不再增加新的产量。

欧佩克秘书长巴尔金多3月8日在美国剑桥能源周会议上发表讲话称,不把能源政治化。虽然石油行业有一定合理数量的备用产能作为应对不确定性的缓冲,但多年来已被严重消耗,目前世界上没有能够替代俄罗斯石油出口份额的产能。

不愿具名的俄罗斯油气产业研究者对《财经》记者分析说,产油国增产并不容易,欧佩克+的成员国几乎都对增产持谨慎态度。俄罗斯与欧佩克组成欧佩克+联盟五年多了,他们之间的信任已建立起来,俄罗斯和沙特在石油市场上已结成利益共同体。

欧佩克+之外,伊朗是重要的填补原油缺口的选项。如果伊核谈判协议达成,对伊朗制裁被解除,伊朗石油将重返全球市场。自去年12月以来,为准备达成协议,伊朗开始将数百万桶石油运入油轮。根据预测,伊朗近海油轮可能储存有6500万至8000万桶石油,在协议达成的前三个月,伊朗的石油日产量可能会达到340万桶,六个月后可能会达到370万桶,而目前这个数字为250万桶。分析预计,伊朗石油重返世界市场可能会让油价下跌至少10%。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能源部长则表示,作为加拿大主要产油区,阿尔伯塔省可以帮助缓解能源中断导致的全球石油供应危机。但能源机构Rystad Energy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能够处理该地原油的产能有限,证据是美国停止进口委内瑞拉石油后,加拿大出口美国的石油也没有明显增加。

俄罗斯最需要担心的问题应该是国际液化天然气市场对俄罗斯天然气的替代。管道天然气受地理位置约束较大,一般都签署照付不议的长期协议,因此交易出现变动的情况很少。而液化天然气的交易方式更为灵活,定价方式也较多,与国际原油贸易接近。

近年来,美国、卡塔尔、澳大利亚等国的液化天然气出口能力都在不断增大,欧洲和中国采购的液化天然气规模逐渐增长。同时,欧洲和中国等对天然气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俄乌冲突爆发前,欧洲和中国都已计划更多购买俄罗斯管道气。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方面停止了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的审批认证程序,欧洲能源巨头壳牌宣布终止参与该项目。北溪二号管道从俄罗斯的维堡出发,直接穿越波罗的海,到达德国的卢布明,全长1234公里。该管道自2015年准备建设,2021年9月基本建成,在硬件上具备运营能力,运输能力为每年550亿立方米。

中国目前与俄罗斯之间建成的天然气管道为中俄东线,俄罗斯去年通过该管道向中国出口的天然气为100亿立方米,计划到2024年达到设计管输能力——380亿立方米。另一方面,中俄已达成新建远东天然气管线的协议,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天然气将再增加100亿立方米/年,但此条管道的修建日程待定。

俄乌冲突爆发后,中俄天然气贸易的实施和未来计划暂无变化。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有增加进口俄罗斯管道气的市场空间,但基于能源供应安全的战略,中国不会过多依赖某一个单一气源。中俄天然气贸易未来的具体情况,还需要持续多年的谈判。

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占整体进口量的比重为9%,与缅甸并列第三位;从俄罗斯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占整体进口量的比重为8%,与印度尼西亚并列第四位。

目前,俄罗斯在欧洲的天然气市场已被美国分走一部分。2021年,美国成为欧洲液化天然气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占欧盟和英国液化天然气进口总量的26%,其在欧洲供应的天然气量仅次于俄罗斯。美国计划继续增加对欧洲的液化天然气出口。不过,由于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建设存在较长的周期,短期内美国无法迅速扩大生产能力。

总的来说,全球油气贸易的格局变化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清晰展现出来。不过,诸多石油公司的发展轨迹已现新的分岔路。

壳牌3月10日宣布,将分阶段撤出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立即停止所有俄罗斯原油的现货采购,关闭在俄罗斯的加油站、航空燃料和润滑油业务,将不再续签俄罗斯定期合同。英国石油公司(BP)和埃克森美孚等英美石油公司也纷纷表态准备撤出俄罗斯。

闫建涛表示,在全球供应链中断、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石油公司不得不回归本土,同时更聚焦能源转型。全球油气开发领域将再次掀起国有化的浪潮,国际石油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的差异将逐渐拉大。

对新能源是福是祸?

从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来看,高油价倒逼原油在全球能源消费生产中的份额逐渐缩小。根据BP统计数据,1973年石油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一半,随着几轮油价上涨,占比逐渐减少至2020年的31%,对其替代最多的煤炭、天然气占比27%、25%。

俄乌冲突发生在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之下,油气等传统化石能源供应的不稳定,理论上应为新能源创造出更大的市场,但新能源的波动性弱点,在强调能源安全的当下又是明显短板。未来,新旧能源将如何此消彼长?

自2021年以来,中国、欧洲、美国,乃至全球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能源供应危机,俄乌冲突更是进一步将之激化,用能高度依赖俄罗斯的欧洲首当其冲,被迫抛出能源独立等一系列自救计划。

据欧盟发布的能源独立路线图(REPowerEU)预计,欧盟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到2025年将翻倍,2030年达到目前的三倍,替代17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需求。这意味着新增4.8亿千瓦的风机和4.2亿千瓦的光伏装机,并且还将增加氢能供应。

在路线图发布之前,欧洲多个国家已提高2030年新能源占比的目标。比如德国在近期的草案中,将2030年风光的占比目标提高到80%;今年2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到2050年光伏装机增长十倍、累计装机100GW,海上风电达40GW。

但对于急于摆脱俄罗斯能源的欧盟,计划增加的新能源“远水解不了近渴”,短期内除了多元化进口气源,重新拥抱煤电、核电也成为必要手段。去年以来,德、法、意大利等国纷纷呼吁放缓弃煤、核进程,重启机组并延长服役。

3月8日,高盛发布报告《欧盟能源政策:处在拐点》(《EU Energy Policy: At an inflection point》),提出在地缘政治事件影响下,未来一两年内,欧盟能源政策的首要优先事项将由大力去碳转为保证供应安全,这需要放慢煤电厂的退役速度。

欧洲的减碳诉求暂时让位于能源安全,这一“开倒车”行为看似与欧洲的气候安全政策相悖,不利于新能源发展。但也有观点认为,这是欧洲对以往激进式减碳的一次纠偏。欧洲电力市场自2009年开始供过于求,地缘政治长期保持稳定,供应安全此前并不在优先考虑范畴内。

但高盛《报告》也指出,气候变化/去碳化仍然是欧盟重要的长期目标,这次转向反而会进一步强化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坚定看好相关开发企业。

短期来看,欧洲煤、核的复苏确实将在一定程度拖慢去碳进程;但长期来看,能源转型速度会因此加快,新能源市场迎来巨大扩容,煤、核不过是过渡手段,为新能源争取扩容的空间和时间。

新能源是未来能源增量的主体,不仅欧洲,全球范围内都已就此达成共识,并制定了行动时间表。根据EIA最新发布的短期能源展望报告(STEO),预计美国2022年新增光伏装机将占总新增装机的近一半。按照2030年清洁电力使用比重达80%的目标,届时美国累计可再生能源装机将升至8.85亿千瓦。

中国政府也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行业内的预期更为激进,认为2030年将达到17亿千瓦以上。

自2021年四季度限电潮以来,中国持续为“双碳”定调:要求必须立足国情,端牢能源饭碗;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脱离实际,不搞“碳冲锋”、运动式“减碳”。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同时“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业内认为,这体现了中央对于经济增长和减排力度的兼顾。

无论是2021年的全球能源供应危机,还是今年的俄乌冲突,都在向全世界发出预警,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需要系统性思维。在此节点,清洁、便宜、安全这个“能源不可能三角”中的安全角权重骤然放大。但新能源同时成为重点押注对象。欧盟计划2025年将新能源装机翻倍,2030年达到目前的三倍,这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最大增量,相应的新能源制造企业将迎来需求井喷。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产品制造国,中国在全球排名前十的风电整机商、光伏组件商中各占6个、8个席位,显然获利最大,但机遇背后永远附带着挑战。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数据,2021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共182GW,超一半向海外出口。其中各大洲均有不同程度增长,欧洲市场增幅最大,为72%,并占总出口的四成,为中国光伏最大的出口市场。

相比之下,中国风机的出口能力较弱。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数据,2021年,中国风电新增吊装容量达到55.8GW,出口数据暂未公布,参考2020年仅约1GW。

瑞银证券光伏及可再生能源分析师严亦舒对《财经》记者表示,欧洲新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可以带动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链,尤其是光伏的发展。欧洲的光伏需求占到全球15%-20%左右,本土光伏产业链规模小、成本高,大部分组件都依赖于中国进口。未来欧洲的进口市场规模更为可观,中国光伏企业中欧洲出口占比高的会更为受益。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光伏分会秘书长张森对《财经》记者表示,欧洲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实现新能源装机目标都离不开中国企业。但市场需求暴涨促进中国企业供货的同时,欧美韩印等国也会不断尝试扶持本土产能的再生,两股供应力量将互相角力。尽管中国光伏产业拥有完整产业链和产能布局、配套齐全等优势,国外很难短时间追赶上,但未来新能源领域贸易暗战会越发频繁,需要警惕如碳关税、低碳认证等新型“绿色”贸易壁垒。

欧大师铝合金门窗定制

欧大师高端系统门窗厂家

定制系统节能门窗

欧大师系统节能门窗品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