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欧洲,正值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由1979年的每桶13美元猛增到1980年的41美元,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与之相反,迈出改革开放第一步的中国,却如阳春三月,满怀憧憬的向各汽车工业大国派出了第一批官方汽车考察团...
为应对经济危机,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技术和产业上的优势,纷纷加大开拓海外市场的力度。恰是此时,中国把极具潜力的国内汽车市场呈现出来,另各国纷纷向中国代表团抛来橄榄枝,这其中也包括奥地利的斯太尔公司!
其实,刚刚敞开国门的中国,那时对西方汽车企业的整体情况知之甚少,甚至不及今天普通的一位车迷——“斯太尔?不太晓得!”——当年一机部部长周子健率领的中国机械工业代表团到德国考察,点名要考察奔驰公司,并且对斯图加特满大街的“大众”汽车惊奇不已。
我们总说“夹缝中求生存”、“绝境创造奇迹”!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讲:准确地了解你的顾客真正需要什么——很重要——这一点无疑斯太尔是做到了!
沃尔沃、通用、福特、奔驰,面对中国考察团心中当仁不让的理想合作车企,总部位于奥地利维也纳、成立于1934年的斯太尔公司并没有气馁!1979年7月,斯太尔公司带着自己的91重型卡车,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一场技术交流和车辆表演,一时夺得满堂彩。
具有半官方性质的斯太尔公司甚至暗示:跟我合作,奥地利政府愿意向贵国政府提供5亿美元的官方贷款,奥地利国家信贷银行愿意拿出1.1亿美元用于双方重型汽车项目。
对于当时外汇稀缺的中国而言,这个条件十分的具有诱惑力!况且古语云:店大欺客,客大欺店——与这样一个西方小国,但是技术实力并不弱的车企谈合作,无疑话语权还是很大的!
斯太尔91型谱宽广,军民通用,其中的1291型4×4M6吨、1491型6×6M10吨两个型号即是军用车型。后者在瑞士国防军中做过选型对比试验。参试的有瑞士、德国和奥地利的斯太尔。
经过多轮谈判和洽谈,中国车企与斯太尔的合作不仅涉及车辆和建厂,而且可以转让包括发动机、底盘、变速箱、驾驶室等关键技术。1979年12月5日,中奥双方在北京签署“重型汽车合作备忘录”,明确建设方案为利用老厂,生产纲领为第一期10000辆,第二期2.5万辆,12年建成。合作项目及技术转让惠及济南汽车、陕西汽车(奥龙)和重庆汽车(红岩)......
精明的奥地利人就此成功地将一只脚插进中国大门的门缝里——“懊悔不已”的其他几家重卡企业加速与中国方面接触,也企图从中“分一杯羹”。1988年,经过四年的谈判,戴姆勒-奔驰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引进NG80重型卡车制造工艺和技术......这是后话......
说斯太尔是“中国重卡教父”或许并不为过......
(参考文献及图片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