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基金多数赚钱基民多数却亏钱?-基金为什么一直亏损

频道:银行理财 日期: 浏览:0

前两天在线听一个访谈,一位投资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多数基金都能赚钱,但70%-90%的基民却在亏钱。

这是一个已经存在多年的“怪”现象了。

2018年,在中国的公募基金上市20年之际,有媒体曾发布专题报告,总结20年来公募基金的表现,得出几条结论:截至2017年,偏股型基金在近19年年化收益率为16.18%,超出同期上证综指平均涨幅8.5%,跑赢上证综指1倍;在2002-2017年这16年的时间里,除2006年、2009年、2011年、2014年和2016年这5年内偏股混合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略低于同期上证综指涨幅外,其余11年偏股混合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均跑赢上证综指的涨幅;投资者在任一时点买入一只偏股型基金,持有获得正收益的概率为60.53%,持有一年能有68.87%的概率获得正收益,当持有时间达到2―3年,胜利显著提升至75.51%-77.29%;截至2018年1月25日,目前成立满10年且仍在运行的主动管理偏股基金达211只,其中206只主动偏股“老”基金自成立以来获得正收益,占比高达97.63%。

数据有点老,但也足够说明问题。那就是,只要基民们坚持长期投资,大概率会获得正收益。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基金赚钱,基民赚钱的现象呢?

这位专家以定投基金为例说,定投领域有一个著名的微笑曲线原理,即使买在了高位,但只要坚持按时定额投下去,基金持有成本会被不断拉低,待行情反转时即可获得正收益。基金净值先跌后涨过程中走出的曲线就是微笑曲线。但曲线左侧的投资过程中,基民所受到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很多人并没有等到曲线上扬的那一刻,就止投赎回了。

这位专家曾为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提供过基金服务,这家银行的数据显示,在底部区域赎回退出的投资者比例也达到了70%。

对于专家说的原因,我感同深身受。

多年前在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笔者曾做过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在填写能承受多大损失这一选项时,选择的是能够承受50%的下跌。然而笔者明显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

2007年,笔者出手投资了一只比较看好的基金。不久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资本市场受到波及,那只基金跌幅巨大。那段日子里,看不到市场转暖的希望,那种绝望的情绪折磨得笔者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最后不得不割肉离场。持有该基金不到一年,就亏损了50%左右的资金,至今想起来仍然肉疼。

巴菲特曾经说过: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这句话经常被许多人视为投资至理。但真正面对下跌的行情时,能够做到这一点又有几人呢,恐怕反而是别人恐惧时我更恐惧,别人贪婪时我更贪婪吧?

对我这样的基民的投资行为,专业机构作出了总结――“拿不住”。

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的《2017年度基金个人投资者投资情况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显示,33%的基金个人投资者持有单只基金平均时间为6个月到1年;22%的基金个人投资者持有单只基金平均时间少于6个月。也就是说,相当于超过半数的人,持有单只基金的平均时间≤1年。

事后看,如果当时“拿住了”那只基金,现在的投资收益应该是相当可观的。

不过,虽然说“拿住了”就会有较大概率获利,但市场千变万化,谁敢说“拿住了”就一定能获利呢?毕竟巴菲特在说“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的同时,也强调了“第一,保住本金;第二,保住本金;第三,记住第一条和条二条”这三大投资原则。

及时止损,保住本金,不也是一种明确选择吗?

来源: 中国保险报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定制断桥铝合金门窗厂家

隔热门窗品牌

欧大师隔音门窗订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