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美联储在3月23日宣布无限QE后,美股没有任何起色,标普500指数甚至抹去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所有涨幅,但3月24日亚太股市开盘后,集体大涨,日经225指数期货两次触发熔断机制,韩国综合期指大幅上涨,一度触发熔断机制。
截至24日收盘,日经225指数收盘涨7.13%,报18092.35点,创2016年2月中旬以来最大涨幅;韩国综合指数涨8.6%,报1609.97点,创2008年11月以来最大涨幅;A股也出现反弹,上证综指重回2700点上方;香港恒生指数涨4.46%。
1 沪指重回2700点上方
24日,上证综指以2703.02点大幅高开,全天高位震荡,呈现“V”形走势,最终收报2722.44点。指数较前一交易日涨62.27点,涨幅为2.34%。
深证成指收盘报9921.68点,涨230.15点,涨幅为2.37%。
创业板指数涨2.73%,收盘报1876.91点。中小板指数涨1.92%至6422.39点。
沪深两市个股普遍上涨,上涨品种逾3300只。不计算ST个股,两市约80只个股涨停。
科创板方面,泽璟制药涨幅最大,上涨14.32%;热景生物跌幅最大,下跌2.68%。
板块概念方面,啤酒、黄金股、休闲食品涨幅居前,涨幅在6%以上;HIT电池、农机、海底光缆跌幅居前,HIT电池跌幅在1%以上。
当日沪深B指也随之上涨。上证B指涨1.06%至217.28点,深证B指涨1.18%至803.96点。
沪深两市人气明显回暖,今日成交额为7125亿元。北上资金重返A股市场,净流入约51亿元,其中沪股通净流入36亿元,深股通净流入15亿元。
2 软银巨额回购助力
3月24日,日经225指数开盘大涨,早盘一度涨超7%以上,日经225指数期货一度触发熔断机制。
日本股市上涨背后是巨额回购消息以及日本政府和央行不断出台的利好政策。
3月24日,
软银集团表示,将出售近4.5万亿日元(约合2899亿人民币)的资产,为近2万亿日元(约合1288亿人民币)的股份回购筹集资金,同时减少公司债务
。事实上,早在3月13日,软银集团便已宣布将以5000亿日元回购至多7%的股份,但当时并没有使股价发生逆转。
软银称,上述交易将在未来一年内执行,包括最近宣布的5000亿日元回购计划在内,
总计2.5万亿日元的股票回购可能占到该公司发行在外股份的45%
。
由于拟回购比例和金额均超出预期,
本次回购计划一经推出便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软银股价盘中一度上涨21%,创历史最大盘中单日涨幅
。软银是日经225指数的第二大成分股,为周二该指数的反弹作出了超过13%的贡献。
此外,日本央行持续购买ETF,昨日出手买入2016亿日元ETF,刷新购买纪录。
在财政政策方面,据路透社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此前承诺的“巨大”刺激方案,将包括支出至少1370亿美元,且部分由赤字债券融通,加入全球开闸放水行列,以缓解新冠病毒疫情的打击。
分析人士表示,
东京奥运会被推迟近乎成为事实,这可能会促使议员们要求进一步增加支出,以减轻经济受到的冲击
。
3 多国加码刺激措施
除了日本,3月24日,亚太股市集体走强,韩国综合指数一度涨超8%,澳大利亚、印尼、新西兰、印度、菲律宾等股市主要指数先后大涨,其中印度股市涨幅超4%以上,香港恒生指数涨4.46%。
据韩联社报道,3月24日,韩国总统文在寅在主持召开第二次紧急经济会议时表示,会议决定扩大第一次会议上敲定的5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770亿元)金融救济措施的规模,
将投入10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655亿元)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
。
其中,债券基金的规模将从最初的计划增加一倍至20万亿韩元,股票基金将达到10.7万亿韩元。
债券基金将购买公司债券,商业票据。10.7万亿韩元的股票稳定基金将投资于指数,而不是个别股票。另外,政府将为中小企业、中型骨干企业划拨29.1万亿韩元的补助,将融资担保规模增至7.9万亿韩元,对贷款领域投入21.2万亿韩元。
文在寅表示,政府将尽可能防止企业因疫情面临倒闭,具有竞争力且经营正常的企业因短暂的流动性不足而宣布停业的情况将不会发生。
与此同时,
泰国央行
称,准备好采取更多措施来确保稳定;
菲律宾央行
称,今年可能将存款准备金率最高下调400个基点,将释放高达2000亿比索的资金。
此前,
澳大利亚
政府22日宣布将出台总额为661亿澳元(约合2712.9亿人民币)的新一轮经济刺激措施,加上此前一系列经济刺激额度,澳大利亚经济刺激总额已达约1890亿澳元,相当于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7%。
新西兰
财政部长罗伯逊3月22日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该国未来几天还会宣布新的经济刺激方案。
德意志银行集团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亚洲新冠肺炎疫情有所好转,经济正重回正轨。但由于欧洲和美国疫情持续升级,亚洲经济或面临二次挑战。经季节性调整后,亚洲第一季度的消费增速和GDP增速可能都为负值,预计消费将在第二季度出现反弹。
本文源自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