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陆钟武院士生前口述为人为学的五个兼顾全是精华快收藏

频道:社保知识 日期: 浏览:0

东北大学陆钟武院士生前口述为人为学的“五个兼顾”,全是精华,快收藏!

东北大学陆钟武院士生前口述为人为学的“五个兼顾”,全是精华,快收藏!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原标题:【金点子】陆钟武院士生前口述为人为学的“五个兼顾”,全是精华,快收藏!

感叹时间太匆匆?

年初立下的flag还没有什么进展~

抱怨日复一日的忙碌?

满满的日程表里总是少那么一点时间

已经工作的你

是否想念大师课堂的睿智幽默?

正在复习的你

是否忙碌在自习室、食堂、宿舍三点*?

如何平衡时间,学习与工作两不误

如何规划大学,梦想与现实相照应

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学习陆钟武院士为人为学的“五个兼顾”,这既是陆院士一生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的师者情怀的集中书写,也是陆院士一生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的集中表达。

陆钟武

(1929―2017)上海市人。1941-1946年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1950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化学工程系,195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冶金炉专业研究生班,1984年至1991年任东北工学院院长,1986年任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美国《工业生态学》杂志编委。出版著作13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乌克兰雅罗斯拉夫智慧奖,全国模范教师、辽宁省优秀专家等称号。

陆钟武院士晚年提出“为人为学‘五个兼顾’”的思想。2016年,笔者非常荣幸围绕“五个兼顾”对陆院士进行采访,后经陆院士对初稿审阅、修改,形成此文。今遵陆院士“希望与大家共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的愿望,将此文刊发,表达深深思念之情。

为人为学的“五个兼顾”

“我今年88岁了,从事教育工作60多年,是一名老教育工作者。在60多年的教学科研过程中,我觉得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具备两个维度:一个是为人,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么为人、怎么成人,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也是取成和守成的基础;另一个是为学,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这是一个人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必经之路。我觉得,实现为人为学的双赢要坚持“五个兼顾”。

1.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兼顾

一个人的成长无非是两方面,一个是非智力因素,一个是智力因素。我认为,非智力因素不止局限于“情商”,而是众多因素的集合体,包括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心、品德修养、作风学风、身体健康等要素;智力因素也不只是“智商”,应该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等要素。智力因素既来自于天赋也来自于后天习得,而非智力因素主要来自于后天习得。在决定一个人将来是否有贡献的诸多因素中,非智力因素远远比智力因素重要得多。

非智力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我想和大家谈两个问题,一个是“宁静致远”的心境,一个是健康的身体。

我非常喜欢“宁静致远”这四个字,其来源于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为人为学的境界。当前,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浮躁浮夸、急功近利。为人为学不能只盯着名和利,尤其是科研工作更不能急功近利,走短平快的路子、急急忙忙凑数量,肯定不会出什么创新的成果。正确的路子是找准方向,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从基础工作做起,千锤百炼才能出真正的好东西。

我们需要用“宁静致远”来滋养心灵,做到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失落。成果出来以后不要急于想得到大家的认可,真正的创新成果出来以后,最初反对的人可能是很多的,甚至是绝大多数人反对。越是不被认可的时候,越要有耐心和信心,绝不能放弃你认为正确的东西。回顾我的科研历程,就经常受“冷遇”。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研究高炉气体力学的时候,花了很大功夫写了一篇文章,结果99%的人反对,还给我扣上“理论脱离实际”的帽子,但我坚信我的东西是对的;直到70年代末,西方研究成果进入国内,德国Jeschan教授的公式竟与我的一模一样,我的研究才得到大家的认可,我的研究成果比国外整整早了十年。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提出系统节能理论,遭到一些人的不理解甚至反对,寄给报刊的文章多次受阻,迟迟不予发表。而我坚信,这套理论定有大用。我坐了几年冷板凳,扎扎实实做研究,到80年代末,冶金工业部把“节能降耗”确定为我国钢铁工业节能的两大任务,将“系统节能”作为冶金工业节能的指导方针;于是,系统节能理论和技术在我国钢铁企业节能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

关于智力因素,我主要谈谈能力问题。

大学生究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我觉得应该包括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等。提高大学生能力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学校而言,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用生产产品的模式培养学生;而要因材施教,差异化培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作为教师,既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又要做思维的启发者,不能只把学生培养成知识的复制者,还要培养成知识的创造者。对于大学生而言,不能只关注成绩、学历,还要关注学识、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此外,我觉得大学生务必要学好中文和外文。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没有理由和条件学不好,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对于外文,大家都下很大气力去学,成绩很大、进步很大。问题在于大家要端正学习目标,不要把外文仅仅当做应付考试去学,而要实实在在地提升能力。一方面,要提高日常对话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本专业外文信息能听得懂、读得清、写得出。

2.知识面宽度与专业深度兼顾

知识面宽度就是要广泛涉猎,既要专注于专业,也要专注于其他领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专业深度就是要“打深井”,进入专业的核心领域,研究专业的核心问题。知识面宽度与专业深度二者相得益彰,宽度是深度的基础,就如同堆沙堆,要想堆高,就需要有宽大的底面积,不然就难以支撑,只“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是不行的;深度是宽度的目标,如果只有宽度,而不及深度,就成为两脚“书橱”,没有将知识转化成思想和智慧,终将竹篮打水一场空。宽度与深度的兼顾就是要打造“T”字型人才,既知识面宽广又钻研精深,这就如同一棵大树,只有根脉广博才能枝繁叶茂。

现代科技的主要趋势是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移植,要想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必须要有很宽的知识面,狭窄的专业思想是行不通的。

我在创立高炉气体力学过程中就将知识面宽度与专业深度相结合。当时,高炉炉内气体和物料的流动方面出现许多新现象、新问题,但是谁也说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我查阅大量中外文献,仍百思不得其解。我突然想到:地下水的运动与高炉中气体的运动,二者在基本理论上应该是相通的。我从头开始学习地下水动力学的教材,学习“势流”理论,终于成功地建立一套高炉气体力学理论。

这就是说,一个学科里很难的问题,在另一个学科里可能是小菜一碟,你把这碟小菜拿到自己学科一掺合,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大学生一定要广采博学,除了看专业书籍外,也要多看看“闲书”,当然这种“闲书”不是没有知识含量的闲书,而是各个领域的经典之作。这些“闲书”貌似与自己专业无关,是“无用之学”,实则是“无用之大用”,只有从各种知识体系中汲取营养,才能避免“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才能更有创新性和创造力。

因此,我认为,大学生学理的要学工,学工的要学理;学理工的要学人文,学人文的要学理工;学文的要学武,学武的要学文;要理工结合、文理兼顾、文武双全。

3.提问与答问兼顾

提问就是质疑

当前,我们很多大学生就缺少质疑精神,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这是很难有创见的。而质疑源自于好奇心。好奇是指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好奇心就是这种好奇的心理状态。有好奇心的人,爱问“是什么?”“为什么?”,而答问就是对提问的解答,要刨根问底,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真正弄清楚“怎么办?”。

李政道曾说:“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问越透,创越新。”提问是一种思维过程,是创新的敲门砖,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创新之路的最重要起点;答问是一种实践过程,是通向创新的必由之路,从提问到答问正是从“思维”到“作为”整体的创新过程。提问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给自己出难题,更要有自信和胆识,敢于向书本挑战、向权威挑战;答问需要有真功夫,而这种真功夫不是源于小聪明,而是苦功夫、笨功夫,只有下苦功夫、笨功夫才能成就真功夫。

1954年,著名的冶金炉专家那扎洛夫教授(新西伯利亚大学副校长)来到我校冶金炉教研室,并兼任我校的总顾问。有一次上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用热电偶测量炉内温度的公式。当时我就觉得那个公式有错误,其中忽略了一个重要参数,即“角度系数”。课后,我反复思考,广泛查阅文献。终于推导出来一个新的公式,弥补了原来公式的缺欠,并起草了一篇论文的初稿。我鼓起勇气到他办公室去向他汇报,结果遭到他的强烈反对,一遍一遍地大声说“不!不对!”但我并没有放弃,反复装设备、做实验,终于得到了与理论计算相吻合的实验数据。当我再次鼓足勇气去向他汇报时,他的态度有了较大转变,接受了我的观点。后来,他让我在学术报告会上宣读研究论文,当我宣读完毕时,他热烈鼓掌!

有人问我:您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否缘自于聪明?我引用我老伴的一句话,“你没有你的儿女聪明,你就是死抠。”对这个评价我欣然接受。面对“真问题”“真学问”,没有“死抠”的劲头,是不会有所成的。如果说科学研究有什么捷径的话,那就是肯下苦功夫,善下笨功夫。

4.综合与分析兼顾

综合与分析

综合与分析是两种思维模式,综合思维(整体论)的特点是有整体观念,讲普遍联系,而不是只注意枝节;分析思维(还原论)的特点是抓住一个东西,特别是物质的东西,分析下去,分析到极其细微的程度。

综合思维的典型代表是中医,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从整体来看问题。例如,有一个外国人很有钱,就是眼皮抬不起来,在伦敦和纽约都看不好,人家建议他到北京找中医看看。中医一号脉,说他是脾虚,因为脾主肉,脾虚所以眼睛睁不开。中医开了两副药,吃下去眼皮就抬起来了,所以这个外国人对中医佩服得五体投地。

中国人长于综合思维,西方人长于分析思维。季羡林先生指出,要用东方的整体论济西方还原论之穷,就是补它的不足。他甚至讲,以前是西学东渐,就是西方的学科往东方来,他主张今后要东学西渐,东方要把整体论带到或送到西方去。综合与分析兼顾就是将东方的综合思维(整体论)与西方的分析思维(还原论)相结合,实现1+1>2的效果。

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相结合是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我的整个学术历程就是遵循着这种思维方法开展的。从冶金炉专业、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到工业生态学,我始终沿着时间及空间两个维度拓展,把相关事物结合在一起,溯本求源、融会贯通。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将学术视角关注到工业生态学领域,我认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自然界的一个子系统;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向自然界学习。我通过分析近百年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负荷的关系,提出穿越“环境高山”的设想和理论;通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负荷之间的定量关系,给出了环境负荷与经济增长“脱钩”的临界条件。穿越“环境高山”的构想和理论,得到了我国环保领域的普遍认同,被许多省市在制定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或实施方案时采用。

5.右脑与左脑兼顾

科学与人文

研究表明,左脑的优势在语言、顺序、时间、节奏以及命题的逻辑分析等方面,体现着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特征;右脑的优势在非语言、整体的形状和空间的知觉方面,体现着不连续性、发散性整体性等特征,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具有分化性和不对称性。

由此可见,左脑是理性脑,善于逻辑思维,像一个科学家;右脑是创新脑,善于形象思维,像一个艺术家,是两种不同的信息加工系统,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作。这就需要教育工作充分尊重并吻合人脑演化规律,开展左脑与右脑兼顾的教育、开展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教育、开展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素质教育。

有人会疑问:科学与人文相去甚远,怎样融合?殊不知,科学与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一个整体,是互通互助的。科学是求真的,探究客观的世界,给人以逻辑的力量;人文是尚美的,品味审美的世界,给人以情感的慰藉。但与此同时,科学也尚美,自然规律中随处彰显着美的存在;人文也求真,人文之美正是对客观真实的提炼和创造。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正是既用科学的方式把握世界也用人文的方式把握世界,让我们更全面地感知世界,更深入地感受生活,从而提高人生的质量和境界。

世界上很多著名科学家、艺术家都是科学和人文兼善的。比如达芬奇,他既是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了不起的科学家,一生有很多发明创造;再比如钱学森,他是我国“两弹一星”的元勋,同时他酷爱美术、音乐,有很深的艺术修养;他曾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这是一个伟大科学家的真知灼见和肺腑之言。

因此,大家要坚持右脑和左脑协同开发,坚持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不断挖掘创新潜力,提升创新能力。

Bitget官方注册

Bitget安全下载

Bitget官方下载

Bitget交易app下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