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基金总裁徐建平:做对的事而不是把事做对
东吴基金总裁徐建平:做对的事而不是把事做对 更新时间:2010-11-6 7:12:17 上世纪90年代初,许多有公务员背景的体制内官员选择下海,由于成功者众,媒体将之称为“92派”。1993年底,而立之年的徐建平并没有选择下海,而是选择了服从组织安排,步入了童蒙阶段的证券业。
证券业,或者说基金业,这个在徐建平心中更有激情的行业,将他推到了台前。17年后,当亲历者已不再年轻,行业发展遇到了一个转折期,执著者徐建平仍然告诉记者:“这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行业。”
不再朝南坐
深秋的北京并不萧瑟。在金融街某酒店大堂中,记者见到了“内敛”的徐建平:“久等了,刚从证监会回来。”
1993年,在领导眼中喜爱钻研的徐建平受命组建张家港财政证券公司,主要涉及证券和债券服务,这一年他30岁,任职于张家港市财政局。对于一个年轻的财政局干部,徐建平还兼任张家港房改办副主任等职,对于组织如此的安排,他似乎有些踟蹰。
突然转换的工作环境,让徐建平没少费劲。拿批文,搞筹建,招聘人才,张罗营业部选址。在那个还没有成文规范的年代,这家大股东是张家港财政局的营业部于1994年成立,最终命名为苏州证券张家港营业部,徐建平担任营业部总经理。“之前我没有一点概念,股票是什么?证券公司是什么?电脑怎么在证券公司应用?”在许多专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青葱岁月,徐建平也不免迷惘。
“当时有主动因素,也有被动因素。”徐建平说。这个效果直观,评价标准清晰的行业,让许多体制内精英产生了感情。随后随着行业的清理规范,面临公务员和证券行业人员二选一的徐建平,选择了他认为更有挑战性和激情的证券业。“原来我们都是朝南坐的,这个选择改变了好多东西。”徐建平表示。
可控与不可控
2003年,又一个以3结尾的年份,苏州证券更名为东吴证券,徐建平也已经由营业部总经理,升至东吴证券副总裁,分管自营业务和研究所。和10年前一样,“组织”再次点将,让他组建东吴基金。
本以为自己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了10年,一切应该顺理成章,没想到还是遇到了新的问题。基金公司无论从人员构成、制度环境还是企业文化上,都与券商差异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市场化程度高。
2004年9月,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初陌生的电脑、证券等名词,在这一刻变为了渠道、持有人、风控等。用徐建平的话说:“外部特性太强,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东西太少。”徐建平笑称,自己现在还是不太适应突然走到台前,面对媒体。
2005年到2006年,中国的证券业可以用两个字形容:艰困。出于股改和其他一些因素,市场进入了低迷期。对于大股东是券商的东吴基金来说,也难免面临一个重要的转折时点。股东考虑合资,对于已经感到市场将出现转折时点的徐建平来说,不啻为晴天霹雳:“比较痛苦,原拟进入的外资股东从他们的‘战略’考虑,要求我们先不申请发行新产品,好不容易已经落实托管银行的两只产品搁置了,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时点。”
到底是什么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也许60家基金公司的老总都会给出相同的答案:股权。
进入基金业时所考虑的“不可控”因素,终于在此时产生了负面影响,团队人心浮动,人员流失严重。一直到2008年4月,东吴基金才有了第三只产品:东吴行业轮动。“可惜,真的很可惜,甚至是可怕。”在整个采访中,徐建平唯有谈及此事,才产生过如此大的情绪波动。
我们不仅仅是在做基金
“我们公司的氛围很好。”东吴基金一位基金经理曾经告诉记者。徐建平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代理责任。区别于一般的代理责任,基金公司是双重代理,既受托股东经营资产,又受托持有人管理资产。“当然是持有人利益要高于一切。人才非常重要,这是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和基金业相比的,这是一个能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的行业。”徐建平一直强调包容,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这也许是东吴基金人才流失少于行业内其他公司的原因。
公司业绩一直还不错,除了2009年,2007、2008和2010年都处在同业领先位置。今年以来,东吴基金的业绩可圈可点,原因还是在投资层面。截至11月3日,在数据统计中,东吴基金有三只股票类基金跻身行业前五,这其中,投资总监王炯功不可没。“王炯在我们筹建时就来了,从研究员一步步到投资总监。”可以看出,徐建平对王炯非常信任,即便在王炯过于谨慎的2009年。
记者采访时正值央行突然宣布加息后几日,他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周一我们的机构交流会上,王炯说要重视通胀,防止央行突然加息带来的风险,当时大家还觉得是笑谈。”
记者注意到,也许是因为长期从事机关工作,徐建平对规范和稳健两个词非常看重。“同时期和我一样进入证券业的人,好多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离开了这个行业,这个可能和我比较看重规则有关。连规则都不讲的人,何谈理想。”徐建平说。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记者问徐建平,如果不干公募基金会想做什么行业时,他笑称:“当老师。”在这个“使命感”、“神圣”等字眼鲜被提及的年代,“徐老师”最喜欢的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的话:“做对的事情,而不是把事情做对。”可以作为本文的结尾。
Q&A
Q=华夏理财
A=徐建平
Q:与券商相比,公募基金在管理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A:完全不同,基金公司独立性强,运作方式市场化,很多券商不用考虑的东西,基金公司则要非常注意。
Q:总经理平时参与投研工作吗?
A:具体的上市公司不会参与,宏观分析、投资理念和战略方向上,总经理会参与。具体的操作是会有很多部门协同的,比如风险控制,但大部分都将权力下放给投研人员。
Q:基金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A:人才流失。在一个完全以人为核心的行业,过多看重资本因素,而对从业人员欠缺人力资本考虑,造成了现今基金业的很多问题。
Q: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A:作为一个讲求效率、效益和效果的市场化行业,我认为进一步向专业化、集约化、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是行业趋势。
Q:东吴基金在股市中最看好什么行业?
A:新兴产业。我们希望寻找到伟大的公司,它们一定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这也是一个双赢的模式,而且这些企业在江浙有很多,我们也希望发挥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记者手记
育人是“大德”退休后想当老师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成立于1936年6月的陕北瓦窑堡,毛主席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记者和徐建平的谈话,用这8个字概括,恰如其分。
做过很长时间公务员的徐建平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平和。记者请他回忆往昔,徐建平说:“好多事情都已经被时间尘封了。”讲了自己的人生抉择,讲了公司错失的历史机遇,也讲了行业的发展困局。整个交流过程,徐建平的言谈条理性很强,细化到一二三,可见平时的理论积累。在所有目前受访的基金公司高层中,徐建平是唯一一位退休后想当老师的总裁。
“退休后,如果有大学要我,我愿意为学生贡献一些我的经验和思考。”正在上海交大做EMBA论文答辩的徐建平毫不掩饰对心中那个较为自由的职业的向往。“我们目前也和上海交大搞一个项目:阳光育人计划,不仅为一些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奖学金支持,还让研究生来我们公司实习,并作职业规划的指导,以便让他们更快地和社会接轨。”徐建平认为教书育人是“大德”。
这也是记者遇到的第一位如此强调公司文化的老总。和记者谈起吴文化的徐建平,显然非常喜爱苏州的昆曲、刺绣、微雕。当基金公司的总裁将这些苏州特有的文化特质融入日常的管理,给记者的感觉就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画作《鲁迅故乡》,来自西方的油画与中国江南风景的结合。
谈起自己的职业背景,徐建平对自己的公务员历程感触颇深。“如果不是因为有长期的机关工作经历,也许对公司和行业,我也没有很深的系统性思考。”在体制内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全局观,什么是红线。在证券业的“坐庄”时代,徐建平目睹了许多庄家的由盛而衰,这也许是他反复强调规范和稳健的出发点,更是他对投资总监王炯稳健风格欣赏的原因。
许多基金公司的高层对渠道的强势颇多意见,但是徐建平则不这么认为。“目前我们和工行、农行、建行等银行的合作非常愉快,很多问题不能责怪渠道,是公司自己没做好,你不能为持有人创造价值,凭什么让渠道推荐你的产品?”
徐建平对公募基金的前景较为乐观:“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理财需求越来越强,市场化的基金公司从另一个层面推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如果基金业能够再造制度优势,那么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就较容易解决。其实,我常说,基金经理们大多是持有人花钱培养出来的,总体上留住这些人才,也是保护了持有人利益。”